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外资巨头仍处布局阶段 入场促进私募行业生态演进

原标题:外资巨头仍处布局阶段 入场促进私募行业生态演进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对2017年-2019年期间的统计,三年前,首家外资私募瑞银资产完成了在华登记备案并开始发行产品。三年后,合计已有23家外资独资私募在基金业协会完成了备案登记。

不过有一个现象,这些动辄在海外坐拥上万亿美元管理规模的外资私募,三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内地的总管理规模却不到100亿元人民币。外资巨头在中国内地仍处于前期布局阶段,这也反映出要适合本土市场的发展,外资必须要适应本土的一些特点。

特点一就是“英雄”比“策略”重要。买基金,买的是基金经理的赚钱能力,这已经是较为普遍的认识。特别对于私募基金而言,这种门槛高、透明度弱的基金产品更加需要投资者对于基金经理的信任。市场中每每出现爆款,并非是私募公司造就的,而是源自于投资者信任管这只基金的那个人。从淡水泉的赵军,到后来的高毅邓晓峰,大家所信任是他们中长期战胜市场,获取收益的能力。因此,买私募基金的本质就是看人。投研团队确实重要,可灵魂人物的作用更是难以忽视。

作为外商独资企业(WFOE),这些海外巨头的模式在当前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复制自己海外已有的策略,二是在内地招聘基金经理。前者在对冲策略上获取了不少粉丝,也达到了一定规模;而后者的境遇却不尽如人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大多建立私募的“大佬”们都有着自己对于公司建设的理解,想要收录新的“大将”着实有些不易。

想要打破这样的格局,也并非没有方法。在量化对冲上发力是一种,引入全球市场的新投资策略也是一种。但更靠谱的莫过于用时间去沉淀,去证明这批洋私募的能力。外资入华三年,不论在海外如何所向披靡、风光无限,要在内地树立起老牌私募基金的品牌效应。终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的事情。

特点二就是“稀缺”策略仍是好风景。洋私募们也并非全都在起跑线上落后,一批借策略的成熟度与早期的投顾产品,在量化对冲的产品线上颇有建树的WFOE可谓风头十足。在2016年之前,外资机构通常需要和内地机构合作募资才能发行产品。换句话说,他们无法以自己独立的名义发行产品。然而,尽管道路曲折,但一些志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外资机构早早就做好了准备。一边合作发行产品,一边等待政策开放。2016年年中,监管层明确了外商独资机构的相关规章制度后,一些早已与内地机构合作发售产品的外资私募基金,也先人一步开始独立布局。

CTA策略中有一套是“中长期趋势策略”,而国际上最负盛名的两家,元胜和英仕曼,都早早进入了中国内地市场,并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在这种长期趋势策略领域,内地也确实难有基金能够与之一较高下,元胜也以20亿元以上的规模,位列外资私募备案产品规模之首。除此之外,以全天候策略代表的桥水、拥有多年量化模型优势的德劭等也相继进入中国。显然,这批在内地市场中较为稀缺的产品类型依然可能成为WFOE靓丽的一道风景。

当前WFOE之中有一部分是原班的海外投资团队平移到内地的,拥有长期可追溯的业绩,但还有相当一批WFOE的中国团队是另起炉灶,重新从内地机构招募基金经理,由于缺乏可追溯的历史业绩,许多投资者仍报以观望的态度。

而那批原班人马,大多耕耘于海外成熟市场,这些市场的有效性也相对更强。过去多年,虽有年化可达10%左右的业绩,但倘若拆分来看,大多赚的是“贝塔的钱”,而“超额阿尔法”却表现乏力。对于中国这个新兴市场,内地的私募十多年间表现突出的大有人在。以一些WFOE的指数增强基金而言,他们风格稳健,大多是以相对低频的基本面因子为主,实在难解新兴市场投资者对于“阿尔法”的诉求。

尽管当前WFOE的整体境遇并不佳,对于新兴市场而言,投资者需要去适应和了解他们的时间还比较漫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外资巨头仍是内地私募不容小觑的对手。近几年,随着北向资金的流入,A股市场对于价值投资、基本面投资的热情也与日俱增。不少内地投资者也感叹,外资对于一些优质标的入手早,布局多。注重深度基本面研究且具备全球视野的外资机构正处于不断证明自己的过程中,也会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无论如何,外资巨头入场将促进整体私募行业的生态演进。(好买基金曾令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