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资产荒”时代 银行对长线大资金有很强吸引力 ——专访中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金融组负责人戴志锋

文丨李健

在疫情出现之后,市场对于银行的资产质量和息差情况有所担忧,日前,《红周刊》采访了中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金融组负责人戴志锋,他认为从央行公布的2019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来看,在央行“既要又要”的态度下,银行会适当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但同时,央行希望银行的一级资本保持充足,这要求银行有丰厚的利润,所以银行2020年的息差水平并不会大幅下降。

 

而目前银行整体PB在0.71倍(整体法)左右,市场对银行股过度悲观,形成了一个预期差,因此银行股的估值有提升空间。尤其是在“资产荒”时代,银行对长线大资金有很强吸引力。

 

《红周刊》:在疫情影响下,银行对现金流困难的中小微企业施予了援手,这会给银行的不良率带来怎样的影响?

 

戴志锋(中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金融组负责人):整体而言,我认为银行发放给小微企业的不良率不会特别高,整体上是可控的。

 

但换个角度看,银行始终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为了支持实体经济,我认为政策会适当提高对不良资产的容忍度。在我们的悲观预期下,不良率会上升0.5到1个百分点,但因为银行最近几年的拨备比较充分,所以我们并不是很担忧。

 

《红周刊》:我们看看银行的不良情况,2019年1-4季度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80%、1.81%、1.86%和1.86%,您怎么评价中国银行业的不良水平?

 

戴志锋(中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金融组负责人):2014年、2015年留下来的存量风险到现在基本出清了。2019年不良率的上升,主要和监管收紧有关,因为政策加强了对不良资产的认定标准,将大多数逾期都划为不良,所以数字上有一些提升。

 

但实际上,真实的不良在2016年、2017年时压力最大,虽然没有体现在数据上。而现在的真实不良,客观上已经消化得比较充分了。

 

此外,新增的风险主要还是看宏观经济的走势,如果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新增贷款的风险也会加大。我们判断,银行的资产质量和宏观经济呈弱相关,或者说非线性相关的关系。在经济增速下滑非常明显的时候,也就是制造业、民营投资快速下行的时候,银行的资产质量压力会非常大。但在经济缓慢下行的时候,银行的资产质量的压力不会特别大。原因很简单,2014年、2015年的不良已经出清,银行刚从一个“坑”里走出来,还比较谨慎。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年政策一直在要求银行给小微、民营企业发放贷款的原因所在。

 

2020年GDP增速可能在5.5%左右,一季度GDP增速可能在4%-4.5%左右,依然是缓慢下行的状态。所以无论从存量风险、还是新增风险来看,我们认为,银行板块的资产质量都处在平稳的状态中。

 

《红周刊》:那么银行的配置价值和逻辑是什么?

 

戴志锋(中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金融组负责人):主要是估值推动,目前银行整体PB,以整体法计算只有0.71倍,和历史最低估值差不多。另外,由于“资产荒”的原因,资金会慢慢流入股市,银行作为高股息、稳健性的板块,是这些长线大资金的首选。

 

此外,宏观经济的回暖也是一个推动因素,但银行股看的是中长期逻辑,因为银行的贷款久期一般是2-3年,贷款时间比较长,所以银行板块不看短期经济回暖,而是看中长期经济的回暖。

 

《红周刊》:我们看到,央行近期通过公开市场释放了大量流动性,近期表态还是“流动性总量合理充裕”。这是否会对银行形成一定利好?

 

戴志锋(中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金融组负责人):政策是刺激的,但是一个温和刺激,不会再看到之前“大水漫灌”的货币政策和爆发式的经济增长。另外,政策的一大目标是“调结构”,这需要银行让利一部分给小微企业,所以对银行的利好也比较温和。

 

《红周刊》:对比过去几年金融去杠杆,当前是否正走入货币政策宽松周期?

 

戴志锋(中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金融组负责人):我们认为,2020年结构调整还是政策的主线。目前地产、基建还是有一定定力,没有观察到有放松的消息出现。在这种背景下,调结构需要时间,所以我们觉得政策扩张周期不会那么快到来。

 

目前,我们对经济,包括银行的观点是“以时间换空间”,简单理解就是下降的速度很缓慢,但出清的时间更长久,可能不是一两年就能完成的。从投资的角度看,银行不是方向性资产,但肯定是稳健性的资产。

 

《红周刊》:总体来看,银行业的净息差方面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戴志锋(中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金融组负责人):我们对于息差的量化判断是2020年下降10-15BP左右,呈现缩窄的趋势,但整体过程是很缓慢的。

 

2月20日,央行公布了2019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整体上看,我认为央行对商业银行是“既要又要”的态度。一方面要商业银行让利于实体经济,包括LPR的调整、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贷款等,这也是合理的。另一方面,央行又不希望商业银行让利很多,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提到了,银行的核心资本主要是靠利润补充的,占60%以上。银行的核心资本是支撑性的、增长性的资金,是防御金融风险最核心的保障。如果没有了利润,就没有了资本,没有资本就没有信贷,以至没有经济增长。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如果银行利润明显受损的话,整个经济的压力将会非常大。政策的“既要又要”态度,使得息差客观来看是向下走的,但是整体过程比较缓慢。

 

对于银行2020年的利润的影响,我们认为不会特别明显。因为拨备有释放的空间;其次,贷款每年还有10%以上的增速。如果银行再释放一点拨备,2020年银行业整体保持4%-5%的增长还是可以做到的。

 

《红周刊》:银行股分化趋势正在加剧吗?

 

戴志锋(中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金融组负责人):是的,而且我觉得分化会逐渐拉大,因为一些区域的风险还会加大。目前,整个行业中有4000多家银行,加上我们中小银行的改革也在加速,所以大背景是银行的分化会拉大,包括中长期来看,银行的并购重组可能会慢慢出现。

 

四大行是一个稳定器,包括对资本市场、对银行板块都起到稳定作用,从财务报表方面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是盘子比较大,公司的治理结构是“国有”,所以在分化进程中弹性相对更小。

 

《红周刊》:近期市场从底部上涨,但银行整体市净率为0.71倍(整体法),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戴志锋(中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金融组负责人):银行股目前不是方向性资产,因为货币政策是比较宽松的,整体的投资逻辑是风险偏好的提升。目前很多人减持银行,去拥抱有弹性的资产、方向资产。

 

我们今天推银行的逻辑还是稳健收益。不能指望银行有太大的弹性,但一定是有稳健收益的。主要原因是两点,一是分子端,从估值和基本面角度看,整体上依然稳健。另外,市场存在明显的悲观预期,存在一个预期差。二是分母端,从资金端角度看,“资产荒”会越来越严重,所以追求长线资金和大类资产配置的资金会流入股市。而银行这样有分红、业绩稳健的企业成为了它们的首选。不过,这些长线资金相对比较谨慎,进场的速度不会太快,因此银行的估值也是一个缓慢提升的过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