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3.15小课堂 | 金融消费者如何切实地保护自身权益

开篇之前,小联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

“你们知道目前A股市场上的个人投资者有多少吗?”

据中国结算登记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一月末,我国证券市场上活跃着1.61亿的自然人投资者。这些普通投资者是资本市场得以健康运转的基石组成部分,也是最多元、最广泛、最分散的参与群体。

但,他们可能也是最“脆弱”的一群人!

由于个体的高度分散性,普通投资者之间较难形成规模效应来抵御市场风险;同时,受到知识壁垒、投研能力的限制,普通投资者在获取信息方面也不占优势,经常为信息不对称所累,从而错误操作,甚至陷入“金融诈骗”的陷阱中。(数据来源:中国结算登记中心,截至2020.03.10)

恰逢“3.15国际消费者保护日”来临之际,小联开启小课堂,同大家一起学习如何提升金融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切实地保护自身权益。

增强非法金融广告识别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

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金融业相关的广告及活动,在方便人们获取信息的同时,不法分子也在利用各种渠道平台投放非法金融广告,误导金融消费者购买不符合自身风险偏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甚至通过吸引眼球的广告内容诱骗金融消费者参与非法金融活动。金融消费者在识别金融广告真实性、合法性时,可以从金融广告的基本特征和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及能力两个方面入手。

识别金融广告真实性、合法性应注意

查看金融广告主在投放金融广告前,是否取得相应的金融业务资质,是否与其发布的金融广告内容在形式和实质上保持一致。如以投资理财、投资咨询、贷款中介、信用担保、典当等名义发布吸收存款、信用贷款内容的广告,就具有不合法性。

寻找互联网平台上发布的金融广告是否具有可识别性,是否显著标明“广告”。

看看是否对金融产品或服务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责任有合理提示或警示,如标明“投资有风险”字样等。

注意是否违规对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未来效果、收益或者与其相关的情况作出保证性承诺,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或保收益。

是否夸大或者片面宣传金融服务或产品,在未提供客观证据的情况下,对过往业绩作虚假或夸大表述。

是否对投资理财类产品的收益、安全性等情况进行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是否违法利用学术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者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证明。

是否宣传了国家有关法律和行业主管部门明令禁止的违法活动内容。

如何增强自身风险责任意识

多问:询问是否取得相应的金融业务资质、该公司是否具备发行金融产品和投放广告的资质、推销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证明、产品存在的风险和目标群体。

多想:想一想广告中的金融产品风险在哪里,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有多大。高收益往往伴随高风险,当金融广告的收益让人心动时,不妨先去做一下风险承受能力测评,了解自身的风险偏好后再做出明智的决策。

多学: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广告层出不穷,金融产品和服务五花八门,但是金融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金融消费者应通过学习和了解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态度,提升自身的金融素养,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

投资路漫、安全为上!小联衷心地希望大家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切实长远地分享到资本市场的红利!

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温馨提示您:在疫情期间,不聚集、 少外出,尽量采用线上方式办理业务;欢迎通过中国投资者网 (www.investor.org.cn)、互联网投教基地以及市场经营主体、自律组织等官方网站获取相关知识和服务。

风险提示:

仅代表国联安基金当时市场观点,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不应将本观点视为作出投资决策的惟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投资者自行承担任何投资行为的风险与后果。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该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需谨慎,基金详情请认真阅读本基金的招募说明书、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