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老罗话指数投资
基 金
观 察
【机构视角 深度解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经济之声《基金观察》记者刘思强专访老罗。本期主题:基金定投是否真的能跨越牛熊?
A
基金定投最适合“小白”投资者?
B
”踩准点“入市比空中接“飞刀”还难?
C
怎样才能傻傻的买,聪明的卖?
D
基金定投一定比一次投资更赚钱?
△ 点击音频收听节目
本
期
嘉
宾
Q
什么是基金定投?
基金定投是定期投资基金的简称,固定时间、固定金额,自动扣款,是普通投资者理财一个比较好的方式。
我个人觉得,基金定投是最适合小白投资者的。因为华尔街流传着一句话,"在市场中准确踩点入市,比在空中接住一把‘飞刀’更难”,基金定投就是采取分批买入的方式,克服了只选择一个时间点买进和卖出的缺陷,均摊成本,使你的投资立于不败之地。
Q
基金定投一定比一次性投资好么?
要分析几种情况:
当市场一路上涨时,基金定投收益率回报肯定是比一次性投资会差;
当市场下跌时,基金定投回报率好于一次性投资;
当市场先跌后涨时,基金定投回报率会大大高于一次性投资;
当市场频繁波动时,基金定投回报率也可能高一次性投资。
整体来说,和一次性投资相比基金定投不依赖择时,在这个市场上择时是非常难的事情。一次性投资的收入更多依赖于买入的点和退出的点,这两个时机点非常难把控。定投没有这个烦恼,可以帮助你在熊市慢慢分摊成本、降低成本,但是牛市的时候,当你的收益超过了30%、40%、50%的时候,直接卖出就可以了,它是解决进入和卖出这个难点的问题。
Q
有一种观点认为“基金定投是跨越牛熊的投资术”,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首先定投这个方式比较简单,理念也比较简单,告诉大家在跌的时候“傻傻的买”,在上涨、牛市来的时候就聪明地卖,这种方式能让大家坚持下去。
为什么能贯穿牛熊呢?
第一,省时省力。基金定投是非专业投资者进行权益投资最佳的切入方式,它是固定时间、固定金额去投资以及自动扣款、“两个固定、一个自动”省去交易中很多繁琐的步骤,让你省时省力省心。
第二,积少成多。基金定投是用时间换空间的长期投资的方法,它的好处就是避免一次性买入,买在高点,而是通过分批摊低成本来消除整个市场剧烈波动对你的影响。都说“以史为镜”,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美国1926年至1992年的现实例子:有统计显示,随着投资周期的拉长,投资的赔钱概率是在不断下降的,甚至在投资15年后赔钱概率竟然能为0%。
第三,无须择时。一次性投资收益率是非常依赖于对进入时间点和退出时间点的控制,而基金定投可以做到在牛市保持较高的收益,在熊市时不断坚持定投,画出一条漂亮的“微笑曲线”。在熊长牛短的A股市场里,这种投资方式更有利于定投发挥它的魅力,让投资者在熊市里享受份额,在牛市里面赚净值。
Q
哪类投资者比较适合基金定投这种投资方式?
在A股市场,对更多普通投资者来说,定投都是一种非常适合的投资方式。
比如,上班族没有时间理财,也没有时间每天盯着大盘买卖做交易,定投就是适合他们;对于理财一族来说,他对资金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和收益目标,定投收益率是能满足这个理财要求的;第三种就是风险偏好低的投资者,担心股市波动太大,可以通过定投的方式降低波动;第四是风险偏好比较低、择时能力也不强的投资者,可以用定投的方式可以参与。第五种是月光族,通过定投方式能够帮助他们进行强制储蓄。第六种就是投资新手,不知道怎么样介入投资市场,定投是比较简单、方便迈出第一步的方式。
Q
基定投有什么成功的秘诀或关键点么,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总结下来:
第一要有稳定的收入。未来要有持续的现金流保证你能一直做定投,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牛市才来,现金流能保证牛市到来前不断有钱能投入到基金产品中。
第二,保证用闲钱投资。经过认真衡量确定每周扣款金额,保证每个月扣款之后还能有一笔应急用的钱,千万不要把应急用的钱也放在定投里面,万一急需要用钱的时候,定投又处在下跌亏损过程中,你可能会迫于无奈就把定投的钱赎回来应急,这样往往最后得不偿失。所以,从定投的一开始就要坚定“闲钱投资”的原则,在漫长的下跌中才不至于无路可退,也能有更强大的心理耐受力去承担巨幅下跌的风险。
第三,要调整好心态。股市的赢家往往是“心态的赢家”。“炒股炒基”的牛人们身上总有许多标签,“经验、直觉、胆量”等,都令投资小白们神往不已。但其实,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法宝,就是“心态”。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资本市场更是消息满天飞,尝到牛市甜头的幸运儿们总想着随时来一场股市传奇,但这样的人往往会成为赔得最惨的人。因此,定投更应该戒骄戒躁,不赌不贪,坚持分批买入的原则,耐心地积累份额、聚沙成塔,最终收益肯定不会差。
第四,贵在坚持。在定投过程中,不可避免可能会面临基金较大的亏损或者存在这种概率,要清楚投资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且定投要有信念,定投开始大家一定要有信心,中途一定要有耐心,最后才一定会开心。
(风险提示:上述观点不代表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