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上证指数“大修” 无关投资者赚钱难易

大讨论:近期,爆款基金频现引起各方关注,爆款基金是否有利于行业发展?是否有利于基金投资者?

特约 | 张俊鸣

被无数投资者诟病“十年不涨”的上证指数,最近露出一丝牛市的曙光,除了受创业板指数勇创年内新高的带动外,上交所推出的指数修改方案,更让一些投资者认为“指数牛”就要到来。

这次13年来首次的修改,是上证指数30年来最大的一次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之前市场认为“指数失真”、急需修改的看法,但对全体投资者来说,上证指数的“大修”和自身的投资绩效并没有直接关系,所谓的“修改指数带来牛市”的说法更没有科学根据,上证指数的涨跌依然是“仅供参考”而已。

三大修改“打补丁”有利指数表现

上证指数作为A股历史最长的指数之一,被许多投资者视为大盘涨跌的晴雨表,但“倚老卖老”多年代表性却不断降低。除了深市规模壮大的原因之外,上证指数本身的构成、编制方式也被外界诟病。此次上交所三管齐下,剔除ST股票、将新股计入指数时间延长到3个月或一年,并纳入科创板,这三方面都是此前市场呼吁修改的“痛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指数的代表性,客观上也都有利于上证指数未来的表现。

上市公司被ST之后经常伴随股价大跌甚至连续跌停,剔除之后显然有利于减少这部分绩差股对指数的拖累;新股计入指数时间延长,可以让指数回避目前常见的新股刚上市被热炒的高估阶段,减少新股价值回归过程对指数的影响;纳入科创板股票虽然是体现“综合指数”的必然举措,但实施时间放在7月22日,客观上也会回避科创板首批公司上市一周年,巨量限售股解禁对股价的冲击。因此,不少投资者认为编制规则“大修”之后有利于上证指数表现,甚至催生所谓的“指数牛”。

不过,此次上证指数“大修”继续维持原有的总股本加权模式,而没有采用目前许多国际指数通用的自由流通股本加权方式,一些总股本巨大、但实际流通股比例较低的金融、石油等指标股依然占据了较大的权重,此前市场认为的“代表性”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同时,这些权重股短期内也很难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像金融系统面临“1.5万亿让利”的政策目标,石油有油价低迷、需求萎缩的影响,房地产则有“房住不炒”的政策调控,要摆脱基本面的束缚大幅上升难度极大。因此,沪指“一修就灵”恐怕是美好的愿望而已。

“十年不涨”的幻影早被打破

投资者之所以对指数编制规则的修改寄予厚望,很大程度上和上证指数“十年不涨”关系密切,围绕3000点整数关“坐电梯”成为过去十年沪指的主基调,也让许多人口中的“大盘”成为原地踏步的代名词。不过,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十年不涨”只是上证指数的特有现象,A股其它主要指数在过去十年都出现了一定的涨幅。即使是沪市本身,和上证指数样本股一模一样的上证流通指数,只是因为采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权分级靠档方式编制,金融、能源的占比大幅下降,就明显跑赢了上证指数,表现和其它主要指数接近。自2010年1月诞生以来,截止今年6月19日,上证流通指数上涨超过14%,而同期上证指数下跌超过9%,二者落差高达23%(见图1)。

而目前沪深两市惟一一只挂钩上证指数走势的ETF基金——综指ETF,表现更远超指数。2011年3月25日综指ETF在上交所挂牌以来,截止今年6月19日,九年多的时间里累计上涨约34%,而同期上证指数则微跌不到1%,二者差距超过30个百分点(见图2)。另一只挂钩上证指数的开放式基金——汇添富上证综指,也出现了类似明显跑赢大盘的表现,2009年7月2日至2020年6月19日,基金净值增长18%,而同期上证指数下跌3%,差距超过21个百分点。在样本股分红和基金管理费率基本抵消的情况下,指数基金明显跑赢指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十年不涨”更多只是投资者亏损的安慰剂而已。

跨市场指数应成为主流参照物

如果未来上证指数因为编制规则修改而表现提升,对投资者来说也并不意味着赚钱就更容易,因为样本股不会因为指数规则的变动而发生太大变化,要想改变目前金融、能源占据较大权重的局面,还需要引入更多成长性良好、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持续回报的大型公司,尤其是规模较大的科技股。不过,再好的公司也需要有合理的估值才能给投资者带来长期回报,如果这些大型新股在上市之初被资金爆炒,等待纳入指数之后再让指数基金接盘,那么同样也可能对指数形成拖累,即使是ETF基金也有可能在接盘之后被套。因此,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看,是否有优质公司以合理估值进入A股,才是决定投资成败的关键。

另一方面,不管上证指数的编制规则怎么修改,它也只能最大限度贴近沪市的真实走势,对A股的“半壁江山”深市无法直接反映。而深市拥有中小板、创业板等,在上市公司的多样化、代表性方面不逊色于沪市,甚至由于流通比例较高,创业板的参与门槛比科创板更低等,相比沪市对散户投资者的账户盈亏影响更大。因此,如果只用上证指数来作为投资A股的参照物,显然是有失偏颇的。笔者呼吁,应当用更具代表的跨市场指数作为A股大盘的主流参照物,其中沪深300指数就是最合适的代表。这一指数不仅成分股涵盖了沪深两市的大市值品种,而且采用和国际接轨的自由流通股本加权模式,更能代表A股的真实走势。此外,沪深300还拥有规模巨大、成交活跃的指数基金和股指期货合约,从投资角度也比上证指数更“接地气”,有利于真实展现A股指数化投资的面貌。

(本文已刊发于本周的《红周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