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从40亿到180000亿 公募基金做对了哪些事?

市场赚钱效应升温,风格却不断切换,抓住低吸潜伏的好时机!立即开户,踏准节奏,不错过下一波大行情

原标题:从40亿到180000亿,公募基金做对了哪些事?

图源:图虫图源:图虫

记者 | 杜萌

编辑 | 宋烨珺

从 1990年 到 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从零开始,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场。公基金作为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为持有人带来了可观的投资回报。

1998年3月27日,南方基金和国泰基金分别发起设立了两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这两只规模均为20亿元的基金,成为了我国公募基金起点。

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31家,其中,中外合资公司44家,内资公司87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共1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家。公募基金管理的资产净值合计已经超过了18万亿元。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从40亿到18万亿,公募基金22年间是如何壮大的?界面新闻采访了多位从业者,听他们讲述基金故事。

公募基金这些年

1992年,深圳市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地方性基金法规——《深圳市投资信托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该规定与随后上交所公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基金证券上市试行办法》共同成为规范投资基金的地方性法规。此后,各地纷纷设立基金,据统计,1992年共有57只基金成立。

这批“老基金”具备很强的自发性和探索性,在投资者中唤起了最初的基金意识,这一批“摸着石头过河”的先行者们的成就远远大于产生的问题。

1997年11月,国务院批准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是规范我国基金行业试点与发展的第一部法规,中国基金业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98年,国泰基金、南方基金、华夏基金、华安基金、博时基金和鹏华基金相继设立。1999年,嘉实基金、长盛基金、大成基金、富国基金获准成立。这10家基金管理公司是我国第一批规范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也被市场称为“老十家”。

2001年,市场上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基金成立,至此,证券投资基金市场开始了百花齐放的时代。

“当时相比银行铁饭碗和券商的炙手可热,基金绝对属于非常小众的行业。” 据嘉实基金董事总经理、平衡风格投资总监胡涛回忆,1999年时的公募基金刚刚搭好草台班子,“求贤如渴、知人善任”。胡涛大学那时刚刚大学毕业,进入了金融行业,但第一份工作并没有选择公募基金。

当时A股市场投机炒作氛围浓厚,市场主体是散户为主的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尚不是主流。个人投资者热衷消息股和短炒,各种庄股横行。公募基金作为当时规范机构投资者的代表,大部分坚持了以基本面为导向的价值投资理念。

博时股票投资部副总经理韩茂华回忆,2005年之前公募基金并不被社会广泛认识。直到2005-2007年那一轮牛市让老百姓第一次真正接触并了解到公募基金,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有了数量级提升。

也正是看到了公募基金规范化的操作,韩茂华认为公募大有可为。2006年7月,他加入博时基金,至今已有14个年头。韩茂华认为,如果用人的一生来做比喻,他觉得1998年是公募基金真正意义上的元年,2005-2007年是孩童阶段,现在已经是有为青年。

和初期在整个金融业内默默无闻相比,2004年证券投资基金法的施行,令公募基金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随后,社保基金入市、QFII落地、货币市场基金破冰、ETF和LOF面世、公募基金封转开、QDII出海、指数基金发行等产品创新不断涌现,银行系基金公司、保险系基金公司乃至后来的自然人基金公司等,公募基金的业态不断丰富和壮大。

持有人利益和投资哲学

作为专业的资产管理人士,基金经理如何努力为基金持有人创造最大利益?

胡涛认为,为投资人创造回报是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初心。作为基金经理,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框架。基金经理的框架形成需要一个自己从根上能够认可的价值观,并且能够长期保持这种理念走下去。同时,基金经理要对投资工作有热情,这一点是最关键的。最后,基金经理是一个对人性是挑战,要不断学习。

鹏华基金研究部副总经理、基金经理聂毅翔认为,“持有人利益至上”有多个层面的含义。首先,这是为人的根本,聂毅翔还一直记得十年前加入鹏华时,当时的领导曾郑重讲过一句话 “想象一下自己的父母,这些投资者都是因为信任才把钱交给我们管理,这些都是他们未来要养老或者留着以后给小孩上学的钱,我们必须勤勉尽责。”

“我觉得首先是要明白作为基金经理,对持有人负有信托义务,包括忠诚义务与勤勉义务。在法律要求之内做投资,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拓展能力圈把业绩做好,让持有人赚钱是一方面。在投资过程中,注重组合管理,不押注某一个行业板块,合理配置,尽可能降低风险是体现持有人利益的另一方面。” 景顺长城基金总经理助理、股票投资部总监余广表示。

那么,掌握着数十亿甚至数百亿的资金,基金经理们如何建立自己的投资哲学呢?优秀的基金经理,是否都是“长期价值投资”的信徒?

余广认为,长期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价值观,也是投资理念——“宁取细水长流,不要惊涛裂岸”。“要做到长期回报,就要求我们看得长远,注重公司基本面和股价的长期表现。我的做法是买入长期看好的公司,希望通过长期持有,获取公司长期增长带来的资本增值收益,而不是通过股价的波动,博取短期的差价收益。把握企业基本面比跟随市场情绪,确定性要高得多。”余广表示。

自2013年8月26日起,韩茂华开始任职博时创业成长混合A基金经理。经历了2015年6月至8月的股市急挫,在千股跌停的历史时刻,韩茂华并无动摇,坚持自己的选股逻辑。

“我离市场比较远,市场噪音基本上不会影响到我独立思考。”韩茂华表示,“我选股时一般不会轻易下手,会想得比较清楚,通常是冲着长逻辑去,自然而然也决定了我拿股票的时间比较长。”

投资一开始是由简到繁,不断做加法,去尽量深入了解各行业,拓展视野。但是到了后面又是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尽量把投资决策的因素简化。

“如果影响你投资决策的因素太多,宏观好了你加仓,基本面差了你减仓,很容易打乱投资体系。所以一定要简单。其实许多投资道理大家都知道,也并不复杂,但能坚持下来的人却比较少。”胡涛说。

3,18万亿后的第二春

随着公募基金规模急速扩张,基金经理年轻化趋势越发明显,投资主力也逐渐从60后、70后,向80后过渡。

Wind数据显示,在公布年龄的159位在职基金经理中,“70后”基金经理有85位,占总数比例为55%;“80后”基金经理人数正在快速增加,达到58位,占总数比例为37%;“60后”的公募老将,仍在担任基金经理的有11位,占比7%,而“90后”基金经理有1位。

从未来5-10年来看,“60后”、“70后”等年龄段的基金经理将逐渐退出,而“80后”基金经理将接棒成为行业中流砥柱。在80后基金经理中,硕士学历成为最低门槛,更不乏海归和博士学历等人群。

目前市场已经十分优秀的“中生代”基金经理多为“80后”,未来或更有机会成为行业翘楚、资管大佬。

南方基金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史博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基金投资品类正在从单一“宝宝类”货币基金逐步发展为涵盖股、债、商品等多种资产的投资组合。2018年10月,货币型基金在开放式公募基金资产中的占比达到66%,两年过去,这一比例下降到47%,而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占比从17%上升到35%。并且随着投资者教育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认识到可以通过资产配置分散风险,捕捉各大类资产的不同投资机会,从而满足其获得持续稳定收益的长期需求。

2019年10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做好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公募基金投顾业务正式试水。

对此,史博表示,在过去,绝大部分个人投资者其实并未享受到权益公募基金的投资收益,甚至出现亏损,盈利体验较差,出现“基金赚钱,投资者亏钱”的局面,而基金投顾可以为投资者解决配置难、选基难、跟踪难和调仓难四大问题。

随着以天天基金网为代表的的第三方线上代销机构加速挖掘资本市场的长尾人群,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入场成为基民。

胡涛表示,“新一代的投资者越来越理性,他们会进行深入研究,对基金经理,对基金经理的组合都有研究。大家要看基金经理管理的年限,长期的业绩,业绩的稳定性,理念的稳定性等等”。

其次,投资者越来越重视资产配置,对基金经理的要求越来越专业。中国资产管理市场个人客户机构化,机构客户专业化,对投资能力的门槛要求更高。客户不再需要全能的主动管理能力,而是期待某一策略方向的卓越性、资产可配置性,以及投资业绩的可持续性。

融通基金副总经理、权益投资总监邹曦认为,银行理财去刚兑净值化,极大推动了投资者客观分析投资的风险收益比,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刚性兑付下的所谓“绝对收益”。

当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突破18万亿时,邹曦表示,公募基金发展迎来了第二春。

“近几年市场上三年期、五年封闭期基金逐渐备受投资者热捧,这在以前其实是很难想象的。” 聂毅翔认为,他感觉越来越多的基金持有人开始在理财观念方面产生很大的变化。首先,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些年市场结构性行情明显,对选股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的有效性也越来越高。另一个趋势是普通投资者更加接受长期投资理念。愿意和基金共同成长,收获时间的玫瑰。

4,大资管下的竞争

在我国全面扩大金融业开放的背景下,大资管时代大幕已经拉开,公募基金行业也进入内外资机构同台竞技的新时代。

面对国内超18万亿的公募基金市场,Vanguard董事总经理、中国区投资管理部主管浦彦认为这还是一片蓝海。“目前国内基金的投资标的还集中在A股的股票和债券、港股市场,QDII投资的范围非常窄。未来公募产品的创新必将来自居民对整体家庭资产配置的深度需求。”浦彦认为,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交易操作上面,更体现在长期的投资者教育方面。

面对海外资管机构,本土机构投资者又将如何加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

史博认为,一方面,这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竞争格局,将会倒逼国内资管机构建立更具竞争力和更加市场化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经营模式转型。另一方面,在更加充分的市场化竞争环境下,行业内可能出现更多市场化的并购重组,美国等海外成熟市场经验表明,头部公募基金在兼并收购中小型公募基金和基础设施类技术公司后,优秀投研人才得到更好地配置,管理大规模基金的能力获得有效提升,这种优胜劣汰有利于国内资产管理行业更加健康、高质量地发展。

“我国公募基金市场的参与主体,逐渐由原先的单一公募基金公司,发展为银行资管、券商资管、保险资管、信托资管等在内的公募持牌机构,不同的资管背景也为各家公募机构发挥各自所长提供了良好基础;伴随金融市场改革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脚步加快,公募基金的出资方,也由最初的国内券商与信托机构为主,逐渐变成海内外头部资管机构与国内机构合作经营,管理经验得到有效输入和互补,资金来源获得极大的补充与丰富。”史博表示。

国内本土公募机构如何看待海外资管机构的冲击?胡涛认为,一方面,海外资管机构有望加速中国资管行业中后台精细化管理和产业链生态建设。对比海外管理人,中国资管行业整体在投研体系建设、投资框架、研究方法论等方面也已相当成熟;但在中后台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和产业链生态层面尚存在巨大发展空间。海外管理人的加入有望加速我国资管行业在很多层面进一步改善,包括公募基金与理财产品设计,精细化的业绩分析与事前事中投资风险管理等等。

另一方面,与国际资管机构相比,中国基金公司在理解本土市场上更有优势。国内机构在深入人群、习惯、政策和日常社会氛围等不同层面的研究会更本土化——对于政策变化、自身对于趋势的判断、未来发展路径和方向等与海外机构可能有趋同也有差异。

展望未来,胡涛认为,作为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正在积极肩负起社保基金、养老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长期养老金管理责任。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将被纳入国家重大改革内容,未来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基金、信托等都有望成为支撑第三支柱的金融产品。公募基金积累多年的专业投资能力,将对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形成最坚实的支撑。

“在可见的未来,我国头部金融机构都将在战略上同时覆盖客户定位能力、财富管理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借鉴海外经验,通过并购重组、投资、合作开发等方式,逐步提升全生命周期资产配置的综合性服务能力。未来,财富管理市场发展与资管机构数字化转型将如何有机结合,值得大家期待。”史博表示。

扫二维码 领开户福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