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贴:听白酒专场策略会,抽取茅台酒!】林园+但斌+5基金经理+6分析师(抽奖:茅台酒)
文丨倪文
编辑丨江岳
来源丨首席人物观(ID:sxrenwuguan)
互联网势力在这些年的崛起,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往这种人生路径:去一线城市,进互联网大厂,拿不菲薪资,用无穷尽的加班去换取履历厚度。
在互联网黄金时代,这样的拼搏似乎被大家司空见惯。年轻人习惯在秃头与过劳肥的自嘲中,适应睡眠不足,适应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有薪水和未来,似乎就够了。
但生活原本应该有无数种可能性。一些行业的捕风者,早早嗅到了二三线城市的机会,他们扎根于此,暗自发力,破土、生长。
这是区别于996的风景。二三线城市的生活,没有想象中的轻松和无聊,机遇和风险,挑战和刺激,亦埋伏在创业日历的隐秘角落里。
他们远离了996,也在以另一种高强度,去等待新的结果。
五年跨界尝试了四个项目
地标:济南 年龄:33岁
2015年回到济南,我做的第一个项目是互联网驾考。
那一年,国家驾照考试改革,驾照可以自学直考。北京一家叫“趣学车”的互联网驾校品牌迅速崛起,成立不到半年,就拿到了数千万的A轮融资。
巧合的是,同一时间,我和一个合伙人也组建了团队,一家做汽车相关产业的公司,前后给我们投了一千万,踩着风口,项目顺利起步。
我们专门去了大学城做宣传。我们给品牌取名字的时候,借鉴了时下正流行的品牌名字——滴滴打车、快的打车,都是四个字,顺畅又好记,便也按照板式取了“xx学车”的名字。
在2015年全国创业大赛里,我们凭借驾考项目拿了奖项,并且是山东唯一入围的互联网企业。我印象很深,在南方举办的创投大赛中,前几名大多数都是一些互联网领域的创业机构,而在济南,前几名更多是设备工程、生物医药一类的传统企业。
这一点足以见出,互联网企业在山东的接受度并不高。
比赛获胜换来了证书和30万奖金,这些都可以为品牌背书,并且也间接验证了这一商业模式的成立。
品牌成长很快。仅一年时间,我们在济南就开了十几家店,几乎可以说是占本土市场份额最大的品牌了。除此之外,我们还把品牌扩充到了杭州、青岛、西安、济宁另外四座城市。
最多的时候,在济南的团队人数也扩张到100多人。但危机也如影随形。
虽然每个城市都实现了单盈利,但由于公司性质仍属于重资产的类别,我们在每个城市都要跟十家左右的驾校建立合作关系,去买车、租车,再算上招聘教练团队的成本,公司一直都没有实现整体盈利。
与此同时,在非一线城市创业,资源和流量获取上难免处于劣势。
资金问题,成了让公司陷入危机的重要原因。2016年,我们接触了一家投资机构,对方有意愿投资驾考项目,但一直没有出手。
为了让公司活下去,我们开始裁员,半年多的时间里,济南团队被裁到只剩十几个人。另一边,我也在做放开品牌授权,改直营为加盟模式,但公司仍不见起色。
2017年,在我们决定停止项目时,那家投资商决定投我们至少一千万,但那笔款项到账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而且新一轮资金进来,我们股权上会进一步稀释,我和合伙人没有信心做下去。
我们选择放弃这笔资金。
公司最后卖给了一家驾校,拿到的钱一部分用以支付员工薪资和裁员补偿,剩下的数目也并不多。
后来,我相继参与到了商务场景的社交APP、分时租赁项目和企业服务三个项目中,这5年参加的每一个项目,我都是以创始人的角色加入。
考验却在继续。社交App融资一千万,但由于各种原因,项目不到一年就停止了。
我不认为过去是在追风口。
经过几个项目的试炼,我明白了,纯互联网的线上业务很难在济南这样的城市做下去。我正在做的企业服务就是相对来说更落地的项目,而同时做的分时租赁业务,前景我也很看好。
现在我也会基于我个人和团队能力去做决策,去做更有把握的事。
东北转战陕西,便利店生意不好做
地标:东北某座城市 年龄:43岁
严格意义上说,我并不是一个创业者。
我在新零售这个行业待了十几年了。
2017年我去了东北,做一个便利店品牌的联合创始人和总经理,公司给了我干股。没曾想,我不到一年就离开了团队。
我们在当地有12家直营便利店,租金最昂贵的一家,一年租金大概30万。
我最直观的感受是,气候是最直接影响营收的因素之一。
高峰时,租金最高的这家店单日平均单店日商是10000元左右,但到了冬天,十几家门店的营业额全部下滑,大概只有夏季70%。
同样营业24小时,但在东北冬天晚上八点以后,街道上几乎就没什么人了。人流量少,营业额自然就上不去。
受条件限制,跟不上的,还有便利店的鲜食服务。
公司在市内找不到大型鲜食工厂,即生产三明治、饭团等鲜食品类的供应商,因此,这类产品都是店员经过培训后自己做的。
这可以说是不合规的,因为这类产品要有鲜食工厂的资质才可以做。
这样的一个品牌,挨上互联网的边儿,就“值钱”了。另一个创始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宣称品牌估值2亿。一个店相当于1600多万,这太扯了。
但我不否认,团队也有厉害之处。
管理层就十几个人,这样的一个小团队,自己做收银系统、开发出APP商城等,一般情况下,便利店的pos系统都是需要买的,随便一套就需要上百万。
当时公司还做了送货上门业务,范围限制在店周围一公里以内,订单也是由店员派送,即便是现在,也很少有便利店提供这样的服务。
在东北,便利店不好做。
由于职位的原因,要处理的数据和报表更多,街道、城管等部门会以不正规的由头,向门店收取费用。
2017年年底,公司在北京开了一家分店,我就请求调回北京,前后不到一年,我就辞职了。
现在我在陕西一家本土便利店品牌做运营,薪资比此前要高出一些,最重要的是,当地的便利店生态环境很好。
前东家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了,还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企业。老板欠了很多债,听说已经跑路了。
我卖掉了跨境电商公司
地标:杭州 年龄:24岁
2020年2月,正值疫情严峻的时候,我和合伙人卖掉了公司,对方出价20万,我们同意,买卖就这么成交了。
当时,团队都各自在家中隔离,除了我家在杭州,团队无法回杭聚拢到一起。
我们做的是跨境电商,货物要由厂家发货到我们的仓库,再由我们把快递发向国外。疫情一来,物流受影响,工厂关门,供应链也大受影响。
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店铺和商品在亚马逊平台上的排名直线下降。
即便过几个月恢复营业,这些损耗,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填补。为了及时止损,只能卖公司了。
我们在亚马逊上经营的是一家家居日用品店,因为注册时间早——2016年,资质比较好,现在那家店铺应该在卖口罩一类的抗疫生活用品。
我大学是在杭州读的,电商专业,学校为创业学生提供免费的办公室和仓库,杭州市政府也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同专业做电商创业的学生并不少,有的家里是做皮草生意的,家里有工厂、有产品,只是利用电商渠道,为家里生意打开新销路。
我印象很深。当时一个学姐创业,直接用一个90座的空教室做仓库,他们平均每天发货量多达1000到2000件。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2016年,我和一位校友合伙组建了一支十人团队,选择避开竞争激烈的国内电商平台,做跨境电商。
我们搬进了学院提供的一间免费办公室。在学院教学楼的五楼,一间有约30个工位,都配有电脑。仓库在九楼——一间90座空教室。因为我们的货物要发往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还有一些欧洲国家,所以储放的货物并不少。因为货物超重,我们之前还把桌子压塌过一次。
我们很幸运,公司刚开始运营就步入盈利,第一年和第二年,杭州政府还给了创业补贴,一次3万,我们连续领了两年,这笔钱被用来做资金链的补充。
大概半年之后,我们就感受到了压力:钱一直在进账,但盈利却没有递增。分析了数据之后,发现公司在广告成本上没有控制好,导致利润率最低只有5%左右。
公司很快做出了调整,状况也改善了许多。如果不是这次疫情,或许我还会坚持下去。
我曾经说过,这不会是我第一次创业,也不会是我最后一次创业。
卖公司收到的那笔钱,我用来添置了一些音乐设备。今年我在音乐上花的时间也比创业的时候更多。
作为演出者,我和我们乐队去了氧气音乐节、西湖音乐节。音乐和创业两条路,我都不会停下。
做电商逃不过变化
地标:杭州 年龄:25岁
我们的生鲜店铺,基本上只做爆款产品。
其实生鲜电商也就在四五年前才刚刚起步。我们2017年入场,算是比较早的那一批。
在我加入团队之前,公司做了三年的电商代运营业务,尝试过手机壳、内衣、窗帘等各种类目。后来公司转型,想稳定下来,便选了水果一类的产品为重心,发现还不错,就一直坚持下来了。
我们当时每做一个新的选品,都会利用数据去做市场分析和单品计划。
作选品判断时,我们会先把供应商价格跟市场价做对比,计算利润空间,再加上推广预算,如果最后的净利能覆盖成本,才会做出决定。
获取数据,需要购买一个第三方软件,当时一年的价格大概在几千元,现在价格涨到了一万元左右。
最早,我们只在淘宝和天猫上做。
入驻天猫的门槛相对较高,商家要交保证金、技术服务费,生鲜类目每单还要扣2%的点,成本高,开始我们有几家淘宝店和一家天猫店,后来淘宝平台生鲜商家越来越多,竞争太大,我们就把重心调整到天猫上,开了三家店。
不过做电商总逃不开变化。现在我们又从天猫转向全平台,拼多多成了我们的主要战场。
但是做爆款、薄利多销的路子,我们始终没变。我们近期在拼多多产生的爆款是芋头——月销10万+,商品评价数量7.5万。
这款产品,我们的售价比其他商家低一元,在生鲜领域,便宜一元会降低很多利润率。
七年时间,公司换了三处办公地点。我在四年前成为联合创始人,团队里的成员来来走走,但我和另一位创始人始终坚持着。
现在公司在一个创业园区里,办公室面积大概一百多平,员工们很有趣,有人把水果的种子种到花盆里,也有人种红薯、大蒜、葱,再各自取个名字。我没种什么,顶多就是没事儿给每一盆都浇浇水。
红薯长得很好,红薯叶沿着藤蔓生长,藤蔓绕着桌子腿,工位主人嫌烦,就趁红薯主人不在,把它种到楼下去了。
公司现在状况不错,但是也在试着拓宽产品类目,做一些像饼干、糖一类的包装食品。
其实生鲜类电商生意很难做,产品的不稳定性大,一不小心就会遭用户投诉、被平台处罚。
尤其是处于尾期的产品,最容易出问题。前两天,我们在拼多多的其中一家只售紫薯的店铺,就遇到高诉率的问题。紫薯从北方发货,运到南方的过程中,一冷一热很容易发霉。最后平台直接把产品下架,店铺不可以上新,资金也给冻结住了。
所以,在拼多多上,一个店铺只卖一件商品,是我们规避风险的方式。
创业三年,我已经还完了车贷,还在杭州买了一套价值四百万的房子,靠自己付了首付,也实现了经济独立。
我很珍惜我的事业。每日加班至十二个小时是常事,这样的忙碌,并不比一线城市的996更轻松,但一切为自己分奋斗,忙碌着,也自由着,我没有其余担忧。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投中网立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