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投资日报】张坤、萧楠调仓白酒股 居家消费怎么看?|| 【新能源汽车投资日报】锂电产业链Q4机构持仓变化全梳理
来源:新沃基金微财富
编辑 | 周安
一月,一个上班人还在纠结今年是订票回家还是“原地过年”的时间段,中小学生已经翘首期盼:放寒假啦。
“神兽”出笼,家长总是忧心忡忡:会不会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假期。
不仅担忧疫情反复,更担忧寒假可能延长:要管好“神兽”的生活,又要在此期间紧抓学业——落后于同学,怎么才能趁假期弯道超车?成绩优秀,如何保持并扩大领先?
无论哪种,答案可能都是一样的:干脆报个班吧。
今年的第一场课外班,谁都逃不掉。
比寒假提前还提前的,是寒假报班
参照往年,中小学生的寒假起点集中在1月下旬。谷雨数据整理了截至1月17日,部分省市公布的中小学寒假时间。统计显示,大部分地区并未出现寒假延长的情况,依然在30天以内,与往年持平。
不过,北京、福建、江西南昌等地已根据教学情况,要求部分学段或辖区提前放假。
比如,北京的小学生已于1月16日放假,比原计划提前两周。东北三省,因1月持续性的新增病例,已明确将寒假天数延长至50天左右。
但比寒假提前还要更早的是,家长们给孩子报班的心。
早已在中小幼学位竞争中“身经百战”的家长们,对提前报班早已深有感触,提前两个多月报班没啥,要是心仪的课程没位置了才是真正的遗憾。
淘宝教育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初至当月中旬,中小幼课程的消费同比增长135%;“寒假课”相关搜索次数达到去年同期的3.8倍。
其中,上海、北京、石家庄、杭州、苏州等地的家长拔得头筹,他们在11月份的寒假课购买中位居前列。
《天猫双11网课消费10大趋势》显示,2020年双11期间,教育行业成交增幅近70%,其中,小学相关课程的订单数是2019年的27倍。
谷雨数据通过查询微信指数同样发现:寒假班的搜索关注度,从11月份开始迅速提升,截至今年1月保持上升趋势。
各大平台疯狂揽客,线上教育渐成主流
报班越来越火,既因为假期延长而引发的家长“抢跑”,更源于在线教育平台的喧嚣——线下补课的不方便,让家中就能得到辅导这件事变得更有吸引力。
回溯历史信息可以发现,早在去年11月开始,各大中小学教育平台的寒假班课程便早早发布在网上,接受报名。因为名额有限,部分热门课程甚至会在12月底报名截止。
机会一旦被包装得匮乏,“抢跑”便会出现,焦虑情绪随之蔓延。
通过统计某头部平台从初一到高三的课程名称关键词,可以发现:“名家”、“领跑”、“逆袭”、“满分”、“冲刺”等字眼会频繁出现在课程名描述中,冲击着家长们本就敏感的神经——让孩子弯道超车,甚至一骑绝尘,假期是个绝好的时间机会。
事实上,疫情曾造成的全民在家的局面,的确被在线教育行业视为“机遇”。
根据中国科学院的报告,疫情使在线教育行业的渗透率迅速增长,并有望在今年内成为最主要的课外辅导形式。
根据中国科学院的调研,仅线上教育年花费意愿这一项,61%的家庭青睐每年花费一万元以上。根据《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报告(2019)》,收入排前20%的家庭,在教育支出方面,平均会比后20%的家庭高出7倍。可见,当竞争加剧,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都在尽己所能地投入更多的钱。
报班,成为家长与孩子的生活方式
不过,无论报多少个班,线下还是线上,有一个事实基本确定:课外班已经极为普遍。甚至在许多家庭看来,无论孩子成绩好坏,报班都是个必选项。
报班这件事,已经成为家长和孩子的一个生活方式——假期班很重要;日常班也很重要。语数外要抓紧,科学、通识乃至Python也值得咱们孩子学一学。
《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报告(2019)》显示,哪怕存在地区差异,全国整体的补习参与率已接近一半。
其中,高中阶段的补习参与率最高,尤其是东北地区,已达到三分之二(63.5%)。随着疫情助推,这一比例恐怕只增不减。
在报告中,一份基于35162名上海家长的调查结果,解释了报班的多类原因:报课外班的主要原因中,既有成绩不理想,想弥补差距的因素;也有成绩理想,想继续领先的因素。
培养兴趣和提高应试能力,都成了家长要求孩子上课外班的理由。
此外,“学习课上不教但考试会考的内容”,也成为一个比例较高的重要原因。
这说明,尽管教育部门严禁学校教授超纲内容,但总是超出要求的考试内容,提供了课外班额外生长的土壤。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2018),同样验证了报班现象的无差异化。
他们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4省市2万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参与课外班的小学生高达81.50%。其中,79.08%成绩优秀的小学生和91.79%的成绩较差的学生每日都会有课外班作业。
因此,与80后、90后的成长轨迹不同,00后和10后,一定程度上会泡在校内与校外的双重学习生活中长大,而无法想象从小不补课的生活为何种。
安徽合肥市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生源火爆丨东方IC
杭州市政协曾对小学生课外负担做了一份实证调查,对于课外培训,90.4%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和喜欢”。
对于这样的结果,一位小学生家长表示理解,因为几乎所有学生都在补课,没几个知道真正的童年应该是什么样的。
“他们判断是否喜欢的标准,是课程内容是不是对提高成绩有用,是不是比课堂上更丰富生动一些。” 不上课外班的孩子,甚至在同龄人中可能成为特殊的存在,与同学“没有共同语言”。
当补课成为习惯,无法摆脱的课外班,不一定只是家长单方面的愿景,而是家长与孩子早已习惯的存在。
竞争的气味,漫布在孩子们从小呼吸的空气中。整体环境、教育平台、家长和同龄人,是气味的散播者。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至2018年,中国学生的压力趋于增加,但认同自己优秀的比例却逐渐减少。而这8年,基本代表了90后到00后的代际替换。
“假期是超越对手的最好时机”,对手也是这么想的。
课外班,成了新一代家庭长期依赖的药,也许孩子的学业和自己的生活并没啥毛病,但是不吃不行。重要的是服药行为本身,而不是服药的结果。
参考文献:
新京报评论《九成学生“喜欢补课”,我们担忧错了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