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如何才能成为张坤?揭秘基金经理的“养成烦恼”|观潮

文 " 新浪财经 许旻

编辑 | 韩大鹏

“坤坤带我飞,ikun永相随”一句话出圈,让原本并不为人熟悉的基金经理群体,突然受到了极大关注,很多人对他们抱有好奇。

这里的“坤坤”并非蔡徐坤,而是易方达张坤。由于他管理的易方达蓝筹和易方达中小盘,在A股行情中喝到了白酒的红利,走出了大涨小跌的漂亮曲线,甚至曾几度在市场大跌的时候逆势上涨。他管理基金的8年多时间里,复合年化回报率更是超过了20%。

张坤因此拥有了一批“自来粉”,粉圈文化开始入侵基金圈:表情包、后援会、超话、讨论区、数据打榜……各处都充斥着“ikun”。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接着是中欧基金的葛兰、景顺长城的刘彦春……

最近易方达蓝筹和易方达中小盘发布了最新年报,张坤也在年报中吐露了“心声”——“任何长期有效的方法都有短期的失灵”、“或许应该降低对收益率的预期”。他认为,基金收益率拉长来看,相当于企业ROE(净资产收益率),而近两年公募基金复合收益率远高于市场平均ROE水平,这样的趋势很难长期持续。

张坤年报“心声”张坤年报“心声”

然而,像张坤这样的“顶流”只是塔尖的极少数,市场上更多的是数以百计的腰部基金经理,如果张坤都对投资报以思考,那么他们也一样,只能在资本市场的洪流中摸索前行。

“我们不是神,也有烦恼。”他们跟普通上班族一样,默默耕耘,埋首案头。

“没什么好关注的,我的生活基本就是两点一线,公司和家。”说这话的成岩磊(化名),也是基金经理中的一员。他加入公募行业至今已经6个年头,因为近两年业绩表现不错,在市场闯出了一点小名声,算是占据了一席之地,目前手头管理着100多亿的资金。

与成岩磊一样的人还有很多,进入公募的几年他们经历了什么?工作节奏是怎样的?闯出名号,新增光环之后,他们有什么改变?新浪财经试图从几个基金经理的叙述中,还原他们真实的“养成”路径。

(一)如何起步:“苦熬”几年研究员

跟很多人想的不一样,跟张坤一样的基金经理们,无论多么顶尖,当初刚进入公司的时候,并非马上就能“管钱”的。也许光是进入公募基金,就很难。

梳理一下他们的履历发现,进入公募基金投研体系的门槛很高,无论“明星”与否,几乎所有的基金经理都有着优秀的学历背景。硕士学历几乎是成为基金经理的“敲门砖”,甚至还有不少博士,硕士以上学历的人群占比超过90%,海归遍地有,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名校出身比比皆是。

高考状元身份在这里也不算稀罕,比如曾经的公募基金“一哥”王亚伟,就是安徽省高考理科状元,他因此考入清华大学电子系,还拿到了电子与企业管理双学士学位。

新浪财经见到的成岩磊就是典型一员,据他回忆,大约6年前,从复旦大学硕士毕业后,他就进入了一家公募基金公司。而无论是跟他同时期入行的新人们,亦或者早有经验的前辈们,“大家都是名校毕业的聪明人,我感觉竞争压力很大。”他说。

从入行到成为基金经理,他们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知道,按行业一般规则来说,毫无投资经验的新人们,进入公募基金之后往往要从研究起步,这是他们成为基金经理的必经之路,投资和研究虽然在一个体系内,但却分属于不同的团队。

“苦熬”几年研究员“苦熬”几年研究员

成岩磊也是如此,他告诉新浪财经,入职后,他的起步征程是助理研究员,而当时在他之上还有研究员、研究总监。“我们研究团队大概有十几个人,每个人可以对口研究不同的行业,根据要求写成研究报告上交。如果研究做得好,老板会优先考虑让你尝试管资金。”

如何从众多优秀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是他们进入公司之后第一个成长的烦恼。

“我很喜欢做研究,别人看一个,我就看三四个,好几个行业我都感兴趣。”成岩磊说到这里有点兴奋,滔滔不绝地对新浪财经聊了不少自己的研究成果。而现实是,在高强度苦干中,他当时的进阶之路却并不顺利。

“我当时看的(行业)是个新兴产业,没有多少人关注。”成岩磊却如获至宝,为了避开早高峰,他每天早上差不多6点就到了办公室,有时候周末也会去,一坐到工位就开始埋头看数据。

“通胀、利率、资金面……这些宏观的大环境数据我们看,行业数据分析和公司本身情况我们更要看。”他告诉新浪财经,“看行业数据,是考察这个行业的发展空间大不大?发展进度怎么样?跟踪久了,基本上一有什么变动我们都会感受到;看公司更不用说,要判断这家公司在行业内竞争力怎么样?他们的盈利状况好不好?估值是不是贵?管理层水平如何?”

但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和成岩磊一样的研究员们,在博览数据之余,还要实地考察,这意味着他们可能需做个“空中飞人”。因为往往一天的调研时间里,飞机来回就要几个小时。

“像我研究的这些企业,不单是公司本身,我把他们整个上下游产业链都跑了一遍,这也是行业前辈传授的经验。我们跑到了他们工厂去看他们生产线,还去观察他们的销售渠道情况,看完后我很激动,觉得自己遇到了一个这么大的机会。”一谈到自己熟悉的领域,成岩磊眼睛发光。

要知道,研究员撰写的报告,在汇总处理后,将会被提供给公司内部的基金经理们做参考,但当时,成岩磊花费许多心力出具的研究报告,却暂时没有得到欣赏,“几年前,我说看好这个行业长期的发展,可是很少有基金经理愿意采纳。”

虽然“孤独”,但是这三四个行业的大量积累,给成岩磊带来了明显成长,在研究岗位打磨了4年时间后,他从助理研究员,研究员,变成了基金经理。

而新浪财经接触的另一位从业人钱前(化名)就没有这么幸运,他在研究员岗位等待了更久,大约5-6年,才成为基金经理。“为什么久一点?因为领导觉得我研究做得还不够好。”他这样自我调侃,“熬出来的。”

与他个人低调的性格相似,钱前的研究风格同样不那么扎眼,“我找的都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到收益的股,需要耐心等待。”但这种风格在彼时的A股市场并不吃香。

(二)新人碰壁:“我缺的是客户的钱”

即使从研究员进阶成基金经理之后,他们的烦恼也没有减少,这只是投资这条万里长征路的第一步。相对基金经理“真金白银”的实战,研究员虽然辛苦却又纯粹。

买过基金的朋友都知道,如果要买新基金,肯定会考察这个基金经理的主攻方向、过往业绩,但作为新人基金经理,过往经历单薄,没有市场认可。

有些公募基金公司会采取以“老”带“新”的双基金经理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让新人基金经理跟着有资历的基金经理一起管理同一只基金,经过一段时间检验后,新人的业绩数据就有了支撑。那么无论是前辈卸任该产品,还是后辈另发新基金,新人都有了独立管理资金的理由。

但成岩磊不是,当他的资本市场征战纪录还是一片空白时,就在公司的安排下新发了自己第一只产品,“我能有多大的号召力,是未知的。”他回忆,结果告诉他,即使有公司多营销推广和渠道加成,这只基金依然卖得不算太好,刚刚跨过新设产品募集最低门槛,2个亿。

“我觉得,我真的看到了很多机会,我缺的不是机会,而是客户的钱。”初出茅庐的他,有些烦恼。

缺的是客户的钱缺的是客户的钱

不过,成岩磊是幸运的,产品成立后,他好歹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市场上多的是募集规模太小,因而发行失败的基金。即使是新基金发行“余温”仍在的2021年2月,都有3只新基金出现了发行失败的情况。

因为坚定相信自己的行业预判,成岩磊重仓该行业。但这种做法却并不被大众所理解,据成岩磊对新浪财经回忆:“我去给机构客户路演,经常碰到争议,他们总是问我,这个行业到底靠不靠谱?会不会倒闭?还有个前辈劝我,小成,你多少配一点热门股,你这些太冷门了。”

虽然知道前辈们是好心,但成岩磊依然坚持自己的判断。但坚持是难熬的,因为看不到回报,不少投资者持有一段时间后,就选择了赎回。而他管理的基金规模,只剩1个多亿。

规模小的不只成岩磊一人,小于5000万元的公募“迷你基”数不胜数。要是在约定的时间内,如果基金资产净值连续低于5000万元或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就会触发基金清盘。

“我没有到清盘线,但是资金太少了,想买的股票都买不了。”成岩磊对新浪财经表示,如果因为资金情况没有做好布局,产品业绩表现变差,那么为此赎回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同是初次下场,而钱前跟成岩磊的烦恼有些不同,“真的管资金,很考验人性,因为有很多诱惑。”

他说的这种诱惑,来源于投资交易,“研究的时候,我看好这家公司,我就会坚持推荐,但是真的有资金实际操作了,一开始看到跌了、涨了,内心还是会有波动。”钱前对新浪财经介绍,最初几年,他做过择时交易。

“我当时做的择时很短期,可能几个月内我觉得这只股票价格低、可以赚钱就买,赚了30%、50%我就卖了。”钱前说。但不久之后,他就发现这种投资走不长远,“不是每次择时,都能做对的,试错成本很高。假设一年做三次择时,每年对两次,对于一年来说,2/3的胜率已经是很高了。但是10年,你有30次择时机会,即使你做对了20次,错了10次,可能结果也会非常悲惨。”

于是钱前将自己的投资转回到研究时的状态:要赚公司成长的钱。但投资并没有那么简单,跟成岩磊一样,钱前看好的很多盈利不错的公司,就是不涨。

对于基金经理而言,一段时间内,如果自己管理的产品没有净值增长,除了会有来自投资者的赎回压力之外,公司考核压力也非常大。

“我们这里,差不多三个月,会把新基金经理业绩调出来看一遍,复盘他为什么做得好,为什么做得不好,论证他的投资框架和方法是不是可持续。”某公募基金投研负责人告诉新浪财经,如果连续三年某个基金经理的业绩排名都在后1/4,而且论证下来他投资方法有问题,可能会直接淘汰。

不过,并非所有公司都是如此,“我们公司环境比较友好,考核基本上以三年为周期,如果短期内我管理的基金表现不好,公司愿意给我机会。”钱前说。

(三)光环AB面:“我们不是神,也有烦恼”

“我们公司没有因为我一时的表现就否定我。”成岩磊告诉新浪财经,他所在的公司也更愿意提供长期考核,而这给了他空间。

“我不喜欢追风。”他对自己这样定位,“投资永远赚的是理解的钱,是对未来认知变现的钱。”他坚信,“这么大的机会怎么会没有风呢?”

而他也等来了这阵风——短短几年后,环境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岩磊预判的行业前景逻辑被验证,他手头持有的重仓股爆发,旗下基金整体年化业绩也因此跑到了同类的1/10。

据成岩磊说,业绩有起色之后,渠道客户、公司营销都开始在他身上投放了更多关注:海报推广、专访报道、客户路演等等活动,都成倍增加,宣传字眼也从xx公司某产品的“基金经理”变成了“明星基金经理”。

“原先是公司名号给我加成,现在直接打我的名号,吸引资金。”强曝光和高回报的加持之下,成岩磊的基金管理规模,也从几个亿,增长到了十几个亿,几十个亿,最高的时候到了100多亿。

当然规模大了是好事,能够如成岩磊所愿,抓住那些投资机会,但规模大了,也会带来事情的B面。在与新浪财经的聊天中,他透露了自己的小烦恼。

“以前1个亿的时候,我想买7%的重仓股,就是700万,这点资金对中小市值的上市公司来说影响不大,我只要看好这个标的,就能交易。”但现在他的顾虑很多,“现在规模100个亿,我要买7%就是7个亿,有些公司市值才30亿、50亿,根本承受不了这样的资金,我一卖就是砸盘。”

“我们现在都要换成大市值的公司。”这就意味着,他可挑选的股票变少了,对应的交易策略也需要相应转变,“我还要注意流动性,不能一次性交易太多,以前一天可以买完、卖完的操作,可能现在分好几次。”成岩磊说。

光环AB面光环AB面

而规模大了,投资分散了,基金收益也就相应摊薄了,容错率也更低。“以前看错了,买回来就是,不会对股价有什么影响,但规模大了以后,卖错了可能就买不回来了。”所以成岩磊也会更加关注风险。

这种光环给他带来的困扰不止于此。有个小插曲,在聊天期间,成岩磊突然起身离开,“不好意思,我马上回来。”因为他需要去完成一笔交易,“请见谅,因为规模大了,所以各类操作也更复杂细致。”他坦言,虽然也能交给交易部门,但自己还是会习惯性地去盯一下。

繁琐的新操作手法,旺盛的客户路演需求,分走了成岩磊的部分精力,但投资决策仰仗的数据分析和调研却又必不可少。在投资、研究和路演的平衡中,成岩磊试图寻找更高效的方法。

“以前去北京调研,假设你上午过去,晚上回来,也就在那聊2小时。”但当时同行们都这么做,如果跟对方企业说自己要单独打电话沟通,显得有些不礼貌。

而疫情的出现诞生了一个契机——线上化沟通更加普及,于是,他们开始增加大量的线上调研工作。“我们现在经常通过互联网手段跟企业沟通,减少了线下调研,这样节省了行程时间,理论上一天24小时都能做,有人说微信让大家变成24小时都在办公,线上调研则让我们变成了24小时都在搞研究。我们研究员可能晚上11点还在约路演。”他调侃着说道,“你可以去查一查我们投研部门的电费。”

但减少线下行程并不意味着懈怠,“不一定是调研越多越好,有些行业你需要观察他变化的大逻辑,可能你跟踪的太紧密了,看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的变化,反而会被短期数据所影响,miss掉长期投资机会。这其实和普通人做投资很像,不要天天看账户,影响心情,只要市场大逻辑没变,目光可以放长远。”成岩磊说。

“当然,作为公募基金,我们也不免会受客户的影响。”成岩磊也感叹,“前段时间感觉风险比较高的时候,我会去和客户沟通,让他们先缓一缓,但还是有很多人会急着把钱交给我们。而现在市场调整了,基金交易清淡了,我也看到了很多机会,这个时候反而会渴望客户能把钱交给我们管理。”他说,“所以很多前辈都说,投资都是需要克服人性的。”

但一个人的能力圈和精力有限,如果要继续保持管理规模增长,只靠一个人的高效肯定远远不够,“以前我可以一个人来,现在就需要很多帮我的人。”他这样感叹。

实际上明星基金经理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公募基金的投研体系非常完善,往往有从研究到投资一条龙的团队和机制。例如,每天召开晨会,大家相互分享观点,还有可供选择的股票池,每个投资决策背后都有一个团队的汗水。

沪上一位投资总监就对新浪财经分享了他一天的工作时间表。早上8点前抵达公司,打开各类新闻关注上市公司动态,8点3刻召开晨会,与团队商讨,9点半开盘后投入研究报告,中午简单午餐,紧接着就是听卖方分析师路演,到了下午,继续看研究报告,并与研究员讨论,在这期间,会穿插看盘、上市公司调研等活动。

(四)不想出圈:“投资很严肃,粉圈那套我不care”

“投资是件严肃的事情。”成岩磊告诉新浪财经,有一种时刻,他会拒绝任何打扰,包括机构客户。“市场暴跌的时候,我跟他们说,现在有什么事情都先别找我,我找到了很多估值很低,又很有前景的成长股,我要坐着这里买股票!”他说。

不过,最近这件严肃的事情,似乎变得娱乐化,在“炒股不如买基金”的行情中,大量年轻人纷纷入场,他们将流行的“饭圈文化”带入了传统的基金行业,“把养基”当作他们社交的新方式,基金也在他们的讨论中,频发上热搜。

据微博统计,2020年微博热搜金融投资类话题冲榜中,#股市#87次,#基金#高达67次,基金相关18次,#诺安#13次。

微博热搜统计微博热搜统计

最开始有这个娱乐风向的是诺安基金的蔡嵩松,他管理的诺安成长混合基金,被业内调侃为“半导体指数”,几乎全仓相关股票,把一只基金走出了股票涨跌停的“腔调”。

支付宝讨论区也因他热闹非凡,甚至还诞生了不少段子手。有个基金持有人把自己的ID改成了“蔡嵩凇”,假装是蔡经理本人发言自黑:“希望大家理性买基金,不要赚了钱就叫我蔡总,亏了钱就叫我菜狗。”而这个高仿号还被不少网友当真。

但随着半导体表现的失落,诺安逐渐从热搜上退出,接棒的则是如今最火的“坤坤”——易方达张坤。他所管理的易方达蓝筹和易方达中小盘,在A股行情中喝到了白酒的红利,走出了大涨小跌的漂亮曲线,甚至曾几度在市场大跌的时候逆势上涨。更有人梳理了他8年的投资成果,发现他管理基金的复合年化回报率稳稳超过20%。

张坤照片特效张坤照片特效

他因此拥有了一批“自来粉”。“坤坤带我飞,ikun永相随”——张坤这张出圈的表情包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紧接着,后援会、超话、讨论区、数据打榜……各处都充斥着“ikun”。粉圈文化的入侵到了这里只是一个开始,然后是中欧基金的葛兰、景顺长城的刘彦春……

不过,涨了是“最好的坤坤”,跌了就是“菜坤”,年轻基民的心理变化非常迅速,而这点也表现在他们的持仓风格上。

数据显示,近期,在蚂蚁基金平台上购买易方达蓝筹精选的用户达到80%亏损。根据支付宝理财智库统计,细看投资者分布,大家会发现盈利比例与持有时长相关性极高,大部分亏损用户持有市场都低于3个月,持有时长6个月以内的用户盈利比例只有13.9%,而持有1年以上的客户盈利比率高达97.1%。

基金只拿3个月 超7成人亏钱基金只拿3个月 超7成人亏钱

“我知道,很多人的出发点是,想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去赚尽可能多的钱,这是每个人的心理。可能看起来好像性价比很高,但是从长期的角度来说,不划算。有时候欲速则不达。”他还提到了巴菲特,就算是顶级投资大咖,这么多年总回报率保持稳定增长非常了不起,但中间有几年也存在跑输的情况,“希望大家不要被一时的业绩所左右,能把对基金经理的爱,转化为对长期投资的坚持。如果真能这样,也算是饭圈文化的一点正面贡献吧。”

对于这些,成岩磊作为基金经理的一员,觉得有压力,但更多是坦然的。“投资是独立的,如果有更多人关注,会压力大一点。”成岩磊说他也和基金行业的明星基金经理交流过,对方说,如果看到自己的照片出现在地铁、电梯、电影院的时候,的确会有困扰,不希望自己出“投资圈”。

“不过我觉得,资本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诱惑和挑战的市场,往往要求基金经理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能被外界左右。所以这些什么粉丝,爱豆,即使不太适合我们,我们也不会太在意。毕竟和资本市场的压力比起来,这些其实还算小的。”他说,大家追捧基金经理归根到底还是追捧业绩,业绩做不好,任何明星基金经理都会“塌房”,“对于我来说,一心一意做好业绩就行。”

说完这些,成岩磊忽然笑了笑,“其实我也和很多老前辈聊过,最后发现我们这行留下的人都是非常喜欢搞投资的,是吧?每天压力那么大,还要考核排名,万一哪天我的产品回撤很大,业绩也不好,怎么面对持有人?如果没有对于投资的热情,感觉真的很难坚持二三十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