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凭什么赚钱?凌鹏:投资上最可贵品质就是常识和理性

基金红人节|金麒麟基金大V评选 百位大咖入围→【投票】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凌鹏的策略随笔

书上说:市场是有效的,你之所以比别人更赚钱只因为你比别人承担了更多的风险。如果真是这样,投资就变成了勇敢者的游戏,比谁更猛。我所阅读过大部分的大师都不认同这个观点,他们认为风险是损失本金的可能性,而不是书中描绘的波动率。关于风险和收益,《投资最重要的事》有三章经典的描述。

有人说:之所以能赚到钱是因为对该领域理解更深刻。这个观点毫无疑问是正确的,这就是“能力圈”的概念。但随着社会分红越来越精细,各个领域需要的知识也越来越多,想在一个领域持续赚钱并不容易。芒格说他一生只投资了三个公司,李录说要对一个公司研究得比管理层还深刻才敢投资。对于他们这种牛人尚且如此,对于我们这种芸芸众生,投资岂非成了无法企及的领域?

我一个朋友是个很怂的人,对各个领域也没有太高深的理解。一场饭局只有听的份,不是故作深沉,是真不懂,但长期下来的业绩却很好。因为他在茅台100块钱的时候相信中国人以后不可能不喝酒、在18年年底觉得中国的国运不会结束、现在觉得0.5倍PB的上市银行不至于破产· ··· ·他的组合永远臭不可闻,似乎与时代脱节,但不妨碍他赚钱。在屌丝上赚50%并不比热门股上的50%更少,一公斤棉花也并不比一公斤黄金更轻。

所以这世间还有一种钱是常人可以赚到的,不需要勇气、不需要过深的知识,只需要常识和理性。这话说起来容易,但事实上投资上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常识和理性。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巴菲特和芒格反复强调的,也是他们挑选继承人唯一的标准。

当市场上出现这种白送的机会时,正因为它白送,所以反而很多人不敢碰。既然如此显而易见为何还会存在?一定有某种陷阱。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直到经过很多轮,发现很多机会真是白送。这就像那个著名的虚构故事:金·法玛和学生一起散步,学生说“老师,脚下有100美金”;法玛说“不可能,如果有早就被别人捡走了”。

万物皆周期!但在周期中长期向下的时候,大部分人会失去耐心,最终编一个逻辑认为永远不行,这个时候白送的机会逐步出现。一开始是估值到底、负面信息不再打击股价,后面是利好逐步出现,其实就是周期见底,逐步向上而已。这种案例比比皆是。比如说2013、14年的白酒,很多人说是因为塑化剂、反腐,其实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周期,这个行业的上一轮景气从2003年开始、好了十年,13、14年有个短暂的调整非常正常,但最终大家认为年轻一代不喝酒了、茅台TTM PE杀到9倍。再比如猪,16、17年就有人盯着农业部的母猪存量栏,指望这个数据的下降会导致猪肉价格上涨,可是一年、两年、三年,数据一直下降、猪肉不见上涨。所以大家相信这个数据不准了、或者母猪的繁育能力提升·· ·直到非洲猪瘟的出现。现在的银行又何尝不是如此?大家已经习惯了屌丝银行(甚至四大行)PB低于1,最多只是防御价值。其实银行也是一个周期品,只不过它的周期可能以7-8年计。2011年入行的银行研究员都已经是很资深的研究员了,如果一个行业长达十年处于下降期,他又怎么会有信心呢?

这就好比中国经济,虽然过去十年一直有人喊“新周期”,但经济就是从2011年的11.9%降到当前5%左右,以至于大家开始接受中国的经济会逐步下降到0%。要知道,上一轮的经济高点是1992年,此后“三年软着陆”、再碰上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的GDP破了8%。当时用了很多招,但是经济就是起不来,以致于此后很多年经济工作的目标就是保八。

03、04年“五朵金花”和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时候,大家也认为昙花一现。直到我06年入行的时候,经济已经很好了,周期品分析员开始逐步上调盈利预测,但怎么也赶不上实际盈利和股价,越涨越便宜。事后看都很清楚,房地产、入世、全球化···· ·但实际上05年甚至06年,市场始终担心“经济见顶”。

而银行就是整个经济的缩影。现存的大多银行都是03年后上市,所以一进入就是盛世,估值在泡沫中拔升后就进入漫长的下跌,似乎永远都回不来了。大家可以去看看平安银行(之前91年就上市的深发展),就可以从报表上体会周期。如果所有的银行在90年就上市了,如果那个时候市场已经成熟,银行的估值可能经历从10倍PB跌到0.5倍PB再回到6倍PB的过程,如今又变成了0.6倍。可以看看富国银行1970年后的走势,就可以一览全貌。

所以要从周期的角度思考问题,有时候还需要根据片段、历史和相互借鉴在脑中还原不存在的历史,这是一种思想实验,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体验。

扫二维码,3分钟极速开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