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伟达(300465.SZ)公布2020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全年营业收入18.94亿元,同比增长7.70%;净利润-6.71亿元,同比下降601.90%,为其2015年上市以来首亏。此次亏损的主要原因为旗下4家子公司业绩不佳,计提了商誉减值准备7.78亿元。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金融机构对智能化、线上化的需求增加,理应为金融科技公司带来业务量。高伟达此次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一家金融科技子公司——上海睿民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睿民”),却业绩不佳。关于这其中的原因以及公司采取的应对举措,《中国经营报》记者向两家公司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公司均在业绩承诺期内精准达标,且此前未进行商誉计提减值。这一情况也引来监管关注,创业板公司管理部在4月1日向高伟达下发了年报问询函。
业绩“泡沫”
高伟达成立于2003年,其官网显示,公司自进入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领域以来,向中国金融行业提供全方位软件产品、云计算与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行业咨询及IT管理服务业务。自2015年上市以来,一直持续盈利直至2020年,这一突然的亏损引起市场关注。
高伟达通过2020年报表示,公司由盈转亏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受疫情影响和所在行业发展格局变化因素影响,导致子公司上海睿民、海南坚果创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坚果技术”)、深圳市快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快读科技”)与公司原全资子公司喀什尚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尚河科技”),经营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业绩普遍下滑。
在4月1日监管下发的问询函中,对其中的3家子公司进行了问询。
具体而言,上海睿民为金融科技公司,2020年实现净利润1513万元,较2019年下降67%,高伟达司对其所在资产组计提商誉减值准备1.5亿元。年报显示,疫情导致上半年开工率不足,同时该公司产品结构和客户结构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管理团队流失。对此,监管要求高伟达结合上海睿民2019年以来主要产品及服务的变化情况、管理团队及核心人员流失情况,具体说明其市场竞争力下降、利润大幅降低的原因等。
坚果技术、快读科技为移动营销企业,两者均在2017年~2019年三年中精准达标,但都因种种原因在2020年出现业绩下滑的情况,被高伟达分别计提商誉减值准备2.3亿元、3.8亿元。问询函中要求高伟达说明两家公司业绩下滑的原因、核实承诺期内收入是否真实等情况。
根据公开信息,2016年、2017年,高伟达相继作价3亿元、2.50亿元、1.20亿元、4.14亿元收购了上海睿民、坚果技术、尚河科技、快读科技各100%股权,公司合计支付了10.84亿元现金。
由于收购之时存在高溢价,高伟达因此形成9.19亿元大额商誉。4家子公司作出业绩承诺,从往年披露的数据来看,在业绩承诺期内,4家公司均兑现了业绩承诺,同时也促成了高伟达业绩的快速上涨。但刚出承诺期,4家公司的业绩便开始下滑,2020年报显示,本年度合计计提商誉减值准备7.78亿元,商誉余额相应减少为1.41亿元。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通过计提大额商誉减值准备来调节净利润,是很多公司“业绩大洗澡”的惯用做法。通常是由于自身业务处在发展瓶颈时,将净利润调节至更低,随之股价也会下降,由此来获取未来的上升空间。
记者还注意到,高伟达2020年9月发布的《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募集说明书》显示,公司拟募集资金不超过4.5亿元,用于基于分布式架构的智能金融解决方案建设项目。该项目建设周期为24个月,总投资4.5亿元,其中建设投资3.31亿元,人员费用1.06亿元,铺底流动资金1309.52万元。
关于上述子公司的业绩下滑原因以及未来是否会持续下滑、2020年投资的智能金融解决方案是否与子公司合作以及目前的进展等问题,记者向高伟达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前尚未收到回复。
金融科技黄金期已过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睿民的官网显示,公司的业务方向为助力银行科技转型,主要提供包括企业应用开发平台、互联网分布式框架、移动应用开发平台、互联网安全框架等服务。具体产品包括互联网理财服务、信贷解决方案、风险与大数据等。
在疫情期间,金融机构对线上化、智能化需求提高,理应为公司业务带来利好,为何反而出现业绩下滑?对此高伟达与上海睿民并未回复。
事实上,在剔除商誉减值准备的因素之外,高伟达尚有1.16亿元的净利润。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除了子公司的业绩下滑之外,高伟达自身的金融科技业务发展情况较好?
答案并不尽然,根据年报,高伟达银行金融业的营业收入为14.04亿元,占公司整体收入的74.13%。2017年至2020年间,该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23.45%、19.16%、18.49%、18.24%,下滑较为明显。
对于毛利率的下滑,高伟达并未在2020年报中详细阐述。记者则在采访中了解到,从行业角度来看,金融科技行业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模式,在此期间行业正在分化,中小金融科技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中国社科院特约研究员王硕告诉记者,随着科技和金融日益全面融合,金融机构科技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疫情推动下,移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诉求呈现井喷发展之势。但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市场经过初期的粗放式快速发展,逐步进入了以质取胜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金融科技公司表现也不尽相同,呈现三个变化。
王硕进一步谈道,三个变化首先是市场集中度聚集,初期市场空白点较多,无论是大厂的产品还是小企业的特色产品,都有很多空间。但随着市场演进和产品升级迭代,大型金融科技公司的产品线逐步丰富,营销资源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中小公司的空间。
其次是金融机构对于产品成熟度、稳定性要求较高,且科技系统需要不断迭代升级,在这个方面金融系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平台大厂优势更为明显。最后,人才是科技公司的核心资产,相比于中小企业,大厂在人才储备、培养和招聘上都更有竞争力,队伍稳定性更高,这对于客户维护、系统升级运维等至关重要。
基于以上原因,未来大型金融科技公司优势将更为明显,而中小型金融科技公司更应在小而美上做文章,做出特色也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对此金融科技专家、阿里云MVP马超也持类似观点,其表示,金融科技公司的黄金期已经过去。我国网民手机中大量App都已经小程序化,但金融交易对安全可控程度要求更高,从而必须要有独立的App支持。
但事实上,我国网民手机中自主安装App的数量已经从2016年的接近40个下降到目前的不足10个。这就使金融科技公司要在支付宝、度小满等头部厂商以及各大手机银行App间夹缝求生。疫情的到来,则加剧了行业马太效应,银行虽然正在快速将业务线上化、数字化,但也更加倾向于选择实力更强的科技巨头进行合作。基于此,中小金融科技公司的前景显得较为迷茫。
那么,对于这样的行业情况,高伟达如何应对?公司的特色竞争力体现在何处?记者观察到,作为数字货币概念股之一的高伟达多次通过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有区块链、数字货币相关技术储备。但每每投资者询问具体情况后,高伟达均未进一步阐述。
与之相对的,记者注意到,高伟达近年研发投入比重较几年前有所下滑。自2015年上市以来其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0.66亿元、0.79亿元、0.65亿元、0.48亿元、0.53亿元、0.63亿元。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8.08%、4.93%、3.02%、2.99%、3.33%。
高伟达在技术研发上的结果最终会如何映射在其业务表现之上,其在区块链、数字货币领域的技术储备能否为公司带来盈利能力?一切仍有待解答。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