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15个月暴增超3万亿:银行“类货基”与公募的同台对决

【基金红人节|金麒麟基金大V评选 百位大咖入围→投票】

经过了一年多扩张,银行理财中被称为“类货基”的现金管理产品(下称类货基)获得了爆发式增长。

据银登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银行理财中的“类货基”总规模达7.34万亿;而在2019年底,这个数字只有4.16万亿元。

这意味着,类货基只用了15个月的时间,余额就累计暴增达3.18万亿元,折合每个月增长达2000亿以上。

类货基的快速增长,不但得益于监管层整顿结构化存款带来的现金管理需求外溢,更是银行理财在制度红利期庇佑下坐拥更具竞争力的7日年化收益加持的产物。

然而,类货基的制度红利期恐怕很快就要步入尾声,即将落地的《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在流动性、限额、投资范围等多个维度上正在推动类货基与公募货基的监管标准相统一。

届时,银行的“类货基”势必将在同一游戏规则下与公募货基展开一场正面较量。

1·同台竞赛

对比来看,“类货基”的规模爆发速度是惊人的。

作为资管新规“后时代”产物,类货基仅仅用了不到三年就完成了7.34万亿的规模累积,与同期9万亿的货币基金规模只相差不到1.8万亿。

按这一速度,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在现金管理业务上超越公募或已指日可待。

要知道,传统的公募货基即便是在余额宝的后期助攻下,也直到2018年才能达到7.3万亿的量级。

这意味着,银行的类货基只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公募基金需要长跑20年才走完的道路。

和公募的传统货基相比,银行类货基规模的快速扩张背后,至少具有三大优势。

一是明显的入口优势,即银行用户可在开户行渠道就可实现现金灵活管理,部分产品设计上较为激进的银行甚至为用户安排了自动划转等功能,直接刺激了类货基规模的加速膨胀。

二是更高的收益表现和流动性体验,在先前允许持有非标、不约束平均久期的野生长阶段,类货基贡献更高的7日年化收益,吸引了更多流动性偏好资金的追逐。

三是用户需求与产品功能相一致,银行零售端用户大多具有厌恶风险、厌恶波动、偏好稳健的肖像,而类货基的现金管理定位恰好满足了这些用户的大多数需求。

以上三大优势的加持下,不少银行都将类货基视为理财和子公司实现规模扩张的重要战略。

当然,该类产品规模的快速扩容仍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偶发性原因,那就是监管机构叫停了智能存款等“假活期”产品。

对此类结构化存款的清理整顿,导致银行存款客户的现金管理需求进一步外移至类货基产品。

然而,类货基在规模快速扩张的背后,其相比传统货基所拥有的巨大制度红利恐将消散殆。

原因在于,规范类货基产品的《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最快有望在6月底之前落地。

这一新规将在投资范围、申赎额度、持仓集中度、流动性管理等方面提出与传统货基几乎相同的要求。

例如权益资产、非标资产以及AA+以下债券和ABS都被新规排除在投资范围以外;单个投资者单日申赎1万元的限额,显然是在照搬货基的流动性监管要求。

诸项规则获得统一后,类货基终于要与货基有望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决了。

2·巨兽是否破界

在利率市场化的机会收益边际下降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与公募未来在现金管理业务上“正面交锋”的概率正在加大。

无论是坐拥大量线下营业部和存款用户的渠道能力,还是身为银行业具有超级兑付能力的天然背书,亦或者同业市场间巨大的交易优势,都有可能让传统货基在银行理财的类货基攻势中丧失主动权。

此外,流动性新规后的货基市场已经无数次印证了行业内反常识的马太效应——货基收益已不再同规模成反比,而是取决于持有人的分散性,甚至一些时候竟与规模呈了正比。

同样,类货基凭借银行散客渠道所获得的更加分散化的持有人结构,显然有利于拉长其资产的平均久期,进而增厚收益来进一步扩大规模,以此正向循环。

相比之下,许多依赖于机构客户的中小货基们生存空间将更加拥挤。

或许,当下留给公募传统货基的喘息机会,只剩下银行理财在代销范围上所受到的“结界”束缚。

去年底的《银行理财子公司销售管理暂行办法》(下称《销售办法》)规定,代销机构只能是“其他银行理财子公司”和“吸收公众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这意味着,只有同业行和理财子公司具有代销资质,这种规定实际上极大的限制了银行理财的代销活动,毕竟除去一些缺少理财业务资格的城商行农商行,没有银行愿意用自家渠道为竞争对手做嫁衣。

相对保守的代销范围限制,显然与银行理财的期限错配运作和此前透明度较低的底层资产有关,在防控影子银行风险的大背景下,监管部门显然要对理财业务的外部性有所控制。

但须注意的是,《销售办法》在代销制度安排上留有一个关键前缀,那就是“现阶段”,这一表述,显然为未来打开银行理财代销市场预留了想象空间。

伴随着对标货基化的改造完成以及配套整改的落实,银行理财销售范围的扩容并非不可预料之事。

一旦结界打破,银行“类货基”产品很有可能将有能力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并成为蚂蚁、天天等互联网平台的新合作伙伴,这显然将对传统货基本就稀缺的外部流量入口带来致命挤占。

事实上,已经有理财子公司在做相应的呼吁和吹风了。

光大理财总经理潘东日前就公开表达了这种期望:

未来也许可以期待理财子公司产品销售机构范围的扩展。

作为结界中心的这条巨龙,银行理财挣脱代销束缚的野心已蠢蠢欲动。

那些在货基上足具规模优势的公募们,是准备主动迎战还是佛系顺其自然;那些目前还试图在货基业务上发力的中小公募们,是会加入这场财富管理行业的内卷还是慎重评估后敬而远之退避三舍,当下还远没有答案。

但至少,它们目前应有所警惕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