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生产一季小麦要300天,我们只要240多天。在小麦育种和生产上我们要有充分的自豪!不要认为外国的都是好的。”4月19日,在绵阳市梓潼县举行的全省小麦高产示范现场观摩会上,80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赵振东站在田埂上,一番铿锵有力的讲话,引起了现场阵阵掌声。
赵振东是山东人,23岁大学一毕业,他就奔赴新疆,当了15年的农业技术员。一到现场,他便走到人群里,掏出一包纸烟,递给现场的农技员和农民。“我当了15年农技员,我可知道生产是怎么回事,我跟农民有深深的感情。”
过去二十年,四川小麦育种进步最大
1984年,赵振东进入山东省农科院工作,带领团队先后育成济南17、济麦19、济麦20和济麦22等大面积主栽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已达5亿亩。有同行曾说,“市场上每三个馒头,就有一个是他的小麦做出来的。”
不过当天在现场,赵振东却笑着回应道,“我的品种是不错,但农民种得更好,要谢谢农民。”
来四川看小麦,已不是第一次。前几年,赵振东参与了科技部实施的农作物育种攻关项目,主要负责西南片区小麦育种攻关,曾多次到访四川。
眼下,四川小麦正进入灌浆收获期,麦穗挺拔清秀,颗粒饱满,他感叹道,“看到了满眼的丰收!”赵振东说,“这二十年来,全国的小麦育种都在进步,但四川人进步最大,我们是来学习的。”
对于四川小麦的情况,他如数家珍,四川小麦在产量和抗病性方面都有革命性的变化,而且满足了社会生产需要,比如当天现场种植的“绵麦902”,属于优质弱筋小麦品种,适合做酿酒原料。
其实,四川在小麦生产方面并不具备优势。与中原地区相比,四川阴雨天多,光照不足,由于盆地湿度大,小麦病虫害高发,比如条锈病等主要小麦病虫害的原发区就在四川。
不过,这样的环境为小麦抗病育种研究提供了“土壤”。近年来,四川农业科研人员利用分子设计育种等世界先进技术手段,在小麦持久多抗性方面取得成果。
小麦病虫害是一个“大家族”,其生理小种在不断进化,今年对病虫害有效的抗病基因,可能过几年就不再有效,因此小麦品种更新换代较快。赵振东说,“四川小麦育种是世界级水平,希望四川小麦可以为全国做贡献。”
未来还要在产量和抗病性方面有所突破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近日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比2011年减少2700万亩,但产量增加1300万吨。
小麦面积压缩,但产量不降反增。赵振东说,这背后是科技的力量。
目前,中原地区的小麦单产已突破800公斤/亩,四川的最高纪录也已突破729公斤/亩,中国小麦单产高于美国,与欧洲相比也不逊色。
不过,面对成绩,科学家并不满足。虽然小麦屡创高产纪录,但全国小麦的平均亩产仍然偏低,约350—400公斤/亩。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下一步,产量还得提高,起码遇到再大的灾害,不能减产。”赵振东说,现在的高产田只是几亩地、十亩地,起到一种示范带动作用,下一步还要通过优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大面积高产,降低农业投入,提高种粮效益,从而带动农民增收。
此外,还要在抗病性方面有所突破。“抗病性提高了,打药少了,人民健康才会有更大的保障。”
(文章来源:四川在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