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碳中和大势所趋,环境修复减污降碳效应凸显——碳中和系列研究

全民买基金的时代来临,如何破解“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怪圈?如何助力广大投资者玩转基金?7月17日(周六)新浪财经2021基金嘉年华在深圳举行,大佬教你“搞钱”,劲爆盲盒大奖,有趣有料游戏,等你来!【名额有限,报名入口】

原标题:碳中和大势所趋,环境修复减污降碳效应凸显——碳中和系列研究来源:华宝财富魔方

分析师:杨宇(执业证书编号:S0890515060001)

研究助理:缪海超

研究助理:白云飞

1. 土壤/地下水修复行业探讨

本小节观点来自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宝武集团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土壤咨询与修复事业部总经理邢绍文。

1.1. 概念

《土壤污染防治法》于2019年正式实施。我国于1984年、1987年以及1995年分别发布了《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则在2019年1月1号正式施行。相较于1995年,《土壤污染防治法》的颁布时间较其他三个防治法晚20年,这与国外的发展规律保持一致。同时,《土壤污染防治法》具备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系完备以及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是一部比较好的环境介质方面的法律。

在《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18中明确指出土壤为位于陆地表层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多孔物质层及其相关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体。同时,《土壤污染防治法》指出土壤污染是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在《土地管理法》(2019年第三次修正,2020年1月1日执行)中,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农用地:依据《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18,其分类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中的耕地、园地、草地。

建设用地: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用设施用地等。依据《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36600-2018,城市建设用地根据保护对象暴露情况的不同,可划分为第一类用地、第二类用地。

未利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滩涂等。

在二元市场,农用地主体为政府,建设用地则为政府、开发商及工矿企业。农业地由农业农村部主导,建设用地则由生态环境部主导,此外,农用地依照《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而建设用地则依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同时,农用地依据《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建设用地则依据《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并且两者具有不同市场,分别为专项资金和市场化。

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从时间节点角度,近五年以来,“土十条”中所有列出的目标任务都已经较好地完成,包括重点企业调查、立法以及去年全国人大的执法。此外,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的单行法律为《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年1月1日起施行),其环境标准为《土壤环境治理建设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地下水质量标准》、 《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及《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

环境介质比较:此外,环境介质包括水、气、声、固废以及土壤。从环境介质比较,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和地域性、以及治理难、周期长等特点。首先,从均匀性来看,水和大气为均匀的,而土壤则为不均匀的,该均匀性影响了标准和验收的不同。第二,水和大气具有连续性,而土壤则为不连续的,因此目前土壤不像水和大气具有投资回报较好的运营市场。第三,水和大气具有明确的受体例如江和湖海以及大气环境,而土壤其本身则为受体。第四,水和大气为增量市场,而土壤为存量,具有做一块少一块的特点。

土壤环境管理法规体系具备鲜明特色。除此之外,在总结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后,《土壤污染防治法》做出多处调整和创新。从环境的体系来讲,水和大气与土壤也有不同的要求。首先,从环境风险来看,水和大气污染的关注点为生态风险,而土壤污染还包括健康风险。第二,从环境管理来讲,土壤污染不像水和大气重点关注后果管理和质量管理,其首先强调的是风险管理。第三,从标准体系来讲,土壤污染重点关注风险管控标准,而水和大气仅关注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第四,两者具有不同的环境目标,分别为控制约束力对外排放与保护环境,和发现、管控/修复污染与保护人体健康。第五,水和污染具有实测数据,土壤污染则通过抽取样本、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此外,风险管控与修复活动没有标准只有修复目标,没有验收只有效果评估。

土壤污染治理方案是专业技术和科学决策的有机结合。水污染大气污染控制与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的内部变量相同,但土壤的外部约束可以自我明确例如选择目标、选择方式、验收时间和监管方式。因此,当做土壤修复工程时,外部约束和外部变量可以自我调控,选择适合的风险管控和修复方式体现出专业技术和可选决策的有机结合。

从整体环境而言,土壤修复环境境越来越好、监管越来越严、新增污染已经控制,现在在逐步解决存量问题,并且在更系统性与全局性的解决宏观问题。

1.2. 技术

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稳定固化、植物修复、淋洗、氧化、热脱附、生物修复以及气相抽提,目前土壤修复技术的趋势为多技术协同趋势包括物理与化学技术。

稳定化/固化技术是一种降低污染物毒害程度的修复技术,其通过在污染土壤中添加和混合粘合剂(如胶凝剂或混凝剂),使之与污染土壤发生反应,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土壤成形为结构密实、抗压性强、渗透性低的固化/稳定化产物,从而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性,使得污染物的溶出(浸出)浓度达到特定地块修复目标中规定的可接受水平,最终实现对地下水和(或)地表水的保护目的。该技术为我国最早进行土壤修复时经常使用的修复技术,由于具有污染物不能去除、污染增容、消耗地下水、需长期监测与维护等缺点,对后期监管有较高的要求,并且该技术没有解决污染物的问题,因此现在很多地方不再推荐使用该技术,但在有些区域,该技术也未必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植物修复技术利用绿色植物及其共生微生物提取、转移、吸收、分解、转化或固定土壤中的有机或无机污染物,把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其修复对象为重金属、有机物或放射性元素污染的土壤。由于该技术具有一定的固有弊端例如效率低、周期长、特定植物修复的局限性以及受虫害与降水等外界影响大,其实际应用较少,更多被应用在国内课题中。

淋洗技术是将可促进土壤污染物溶解或迁移的化学溶剂注入受污染土壤中,将污染物从土壤中溶解、分离出来并进行处理的技术。该技术具有适用性强、效率高、处理容量大、操作灵活以及应用灵活等优点,但对土壤质地有要求且具有二次污染的风险。淋洗技术是一种解决土壤当中的重金属的比较好的技术,其大多被应用于北方。

氧化技术是解决有机污染的技术,通过向土壤或地下水的污染区域注入氧化剂或还原剂,通过氧化或还原作用,使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相对毒性较小的物质。该技术目前应用较多,但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它的迭代的产物比如其把石油烃、多环芳烃以及各种各样的物质分解之后的分解产物,对其如何评判的问题,即便目前有很多评估要求,但对其中很复杂的机理,现在没有完全的认知清楚,所以总体而言氧化技术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后续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热脱附技术是在真空条件下或通入载气时,通过直接或间接热交换,将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加热到足够的温度,以使有机污染物从污染介质上得以挥发或分离,进入气体处理系统的过程。通常分为原位热脱附技术和异位热脱附技术,具备污染物处理范围宽、设备可移动、修复后土壤可再利用等优势。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土著微生物或人工驯化的具有特定功能微生物,在适宜环境条件下,通过自身的代谢作用,降低有害污染物活性或降解成无害物质的修复技术,该技术具有成本低和对土壤负面影响小的优点。该技术具有较大前景。

气相抽提技术是通过专门的地下抽提(井)系统,利用抽真空或注入空气产生的压力迫使非饱和区土壤中的气体发生流动,从而将其中的挥发和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脱除,达到清洁土壤的目的。该技术是一种比较常规的技术,具备操作简单、现场环境破坏小、修复时间短、费用低廉、应用灵活等优势。

以上技术中能够彻底解决污染的技术包括异位热脱附技术(直接热脱附、间接热脱附)、淋洗技术、宝武环科原始创新的SLOAP技术(增强液化氧化还原技术)和宝武环科投入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此外,SLOAP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改良的异位热脱附技术为未来看好的技术。

1.3. 市场

土壤修复产业链:《土壤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五条规定风险管控及修复广义上包括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修复、风险管控效果评估、修复效果评估、后期管理等活动。其次,从狭义上讲,风险管控及修复是指针对农用地地块和建设用地地块进行的风险管控活动和修复活动。此外,从产业链上讲,分为咨询和工程两大部分,其中咨询占整个产业链价值的20%,工程占80%。从上中下游的角度来看,土壤修复上游包括检测、药剂和采样,中游包括咨询的报告交付,下游包括工程的地块交付。

区域市场分析:2020年上海区域市场典型特征包括没有参与重大项目的全国性公司,市场占有率变好幅度大,除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岩土工程检测中心两家事业单位以外市场参与公司咨询与工程两部分都有所涉及,同时个别企业在个别区域有巨大优势。此外,上海地块名录分析中,截至2020年8月31日,名录中共有44个地块。松江区、青浦区首次有地块进入《名录》,而长宁区污染地块移出后不再有地块进入《名录》。2020年修复名录中的地块增加的数量显著高于2019年,并且区域范围越来越广泛。除此之外,在上海市场概览中,2020年上海市共计186个土壤咨询/修复项目公开招投标,中标金额总计达5.52亿元,估计实际上海整个项目金额约7-8亿元。2020年上海土壤修复市场项目主要业主为各区土地储备/征收/发展中心,其次为各一级开发商。

全国市场分析:“十二五”期间,存量治理数量为1882个,其中工程改造项目503 个,原位封场项目802 个。“十三五”期间,存量治理数量为803 个,工程投资241.4 亿元。固废存量治理市场规模大,需求迫切,发展潜力足。清废行动中,长江沿岸11省市共1308个问题,江苏省共187个问题。此外,全国市场总览中,场地修复的潜在市场空间为7000亿元,耕地修复为58800亿元,矿山修复为2100亿元,该三种修复类型合计具有67900亿元的潜在市场空间,市场空间较大但仍需要引爆点,尤其在农用地的修复上。同时,各地目前上报的疑似污染地块1.6万块,初步测定污染超标的地块1860块,未超标的8000多块,尚不明确的5700多块。目前全国各地的名录数量只有750块。

行业发展现状:2018-2020年咨询服务项目数量金额不断攀升,而土壤修复工程项目数量金额近几年在徘徊,同时与“土十条”行动颁布以来,以及各法律法规健全之后是一致的。目前土壤修复项目以工业场地修复为主,近两年,无论是项目金额或项目数量,工业场地修复都遥遥领先。而农用地修复项目较少,但其正在等待引爆点。根据北极星环境修复网资料,工业场地修复成本20-50万/亩;不管社会资本还是政府资金投入,都希望能够获得一定收益,土地出让是较好的盈利模式。一般来说,修复支出仅占出让金不到20%。工业场地主要的商业模式包括政府付费、开发商付费、污染企业付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收益主要是土地出让或运营。此外,土壤污染修复涉及政府、居民、污染企业、开发商、修复公司等五方,商业模式、付费方可能涉及各参与者。同时,土壤修复主要应用于场地、矿山及耕地修复,不同类型的修复具备不同的商业模式,其中的项目收益也各有不同。

从业单位分析:全国性公司包括北京建工修复、北京高能环境、京蓝科技(中科鼎实)、森特股份、博世科和永清环保。区域性公司包括陕西环保集团、内蒙古环保集团和江苏环保集团。修复新势力则包括市政院系统(全国八大市政院)、央企环保企业(中石化五建、中化环境)和地质调查系统。此外,高能环境、京蓝科技(中科鼎实)、永清环保、博世科以及北京建工修复五家公司营业收入2020年均有所下降,在营业收入普遍降低的情况下,永清环保和北京建工2020年毛利率反而所有上升,高能环境毛利率基本较为稳定,博世科毛利率下降比较明显。2020年高能环境、永清环保、博世科土壤修复业务在公司利润中所占比例均有所下降。其中,北京建工修复创业板发审通过为行业发展里程碑。全国布局公司注重上层路线,关注大项目,没有毛细血管,且不做咨询;而区域性公司注重中层路线,咨询与工程都做,且深入基层。

市场趋势分析:趋势判断为新增污染基本管控,存量市场基本摸清。管理技术上发达地区监管有创新包括开发与修复,比较讲究实事求是,避免过度修复,风险管控居多,并且在产企业监管提上日程。竞争态势上全国性竞争趋缓,地方保护主义抬头,老的环保出身的企业在退出,且新势力布局区域市场和特点市场。土壤修复空间依然较大,实际市场规模逐步释放;市场竞争从无序、过度逐步向良性竞争转变;市场处于转折点,未来可期。

国内外发展比较:国内修复方式以修复为主;国外以风险管控为主例如美国。修复位置上国内为异位,而国外为原位。同时,国内周期短且一次性验收,而国外周期长且检验多次。

行业壁垒:1)资金:重钢老片区等一些大型项目需要代资;在建设期,需大量的资金投入,且项目验收由政府和专家主导,验收时间风险大;对环保公司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是一大考验。2)资质:等待新玩法,对于从事总承包业务的环保公司,需要取得工程设计资质证书。3)资源:包括政府关系、客户绑定深度等。4)技术:环保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环境技术存在较高的门槛。

顶层设计文件《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中第二十条提出对工业污染地块,鼓励采用“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目前各个省市正在做试点。该条能够大幅度降低开发周期,且能够降低环境修复费用,因此这类项目的发展值得关注。

此外,好公司的判定可从多个篮子、运营与工程以及麦铲子的公司三个维度来看。多个篮子包括双市场的宝武环科、中化环境和中石化五建,以及有双主业的包括高能环境和宝武环科。其次,从运营与工程维度上,运营提供基础、支撑和固定的团队,提供工程的则具有业绩弹性。对于卖铲子公司由于目前行业标准化还不够目前还没有,但未来会出现。首先,农田修复的药剂相对来讲会标准化,同时加入生物工程的考虑,因此规模会做大;同时,运营项目是一些比较好的项目;此外,国内有一些大宗的土地在开发,在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置一些集中处置中心来支撑土地修复开放将会是比较好的模式。

2. 商业模式理顺,碳中和下关注环境修复减污降碳效应

本小节观点来自华宝证券环保行业研究员缪海超。

2.1. 环境修复行业现状

全国土壤总超标率16.1%,以无机型为主。从2005年到2013年,全国进行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在调查的630万平方公里中初步摸清了土壤的污染情况。根据2014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从污染类型上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耕地超标率最高,为19.4%,未利用地、草地、林地超标率分别为11.4%、10.4%和10%。在调查的典型地块中,重污染企业用地、工业废弃地和采矿区的超标点位占比较高,皆超过1/3,且各个地块因其用途不同导致其主要污染物有所区别。此外,由于该公报于14年发布距今已经有将近7年的时间,新一轮的污染的调查仍未公布,因此所得数据较老。

土壤污染多集中于南部地区。其中,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湖南等地;农田污染场地修复项目集中在河北、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区;矿山治理项目主要集中在湖南、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区。可见,我国土壤污染多集中于南部地区。

政策先后落地,顶层设计逐步完善。此外,2016年土十条的发布开启了土壤修复里程,同时自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020年2月28日,六部委联合颁布了《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管理办法》,鼓励土壤污染防治任务重、具备条件的省设立基金,积极探索基金管理有效模式和回报机制。2020年8月27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共同印发了《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管理的通知》,明确了土壤污染防治工程项目的分类、管理分工、管理程序和管理要求,对于引导各级地方政府规范土壤污染防治工程管理的程序和内容,加快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2020年6月,发改委、自然资源部发布《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到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即包括2020年底前编制包括长江、黄河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九大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2021到2025年解决一批重点区域的核心生态问题、2026到2035年各项重大工程全面实施,其中涉及的领域包括土壤修复、流域治理等。预计九大工程总投资额超过3万亿元,随着相关重大工程订单的投入,环境修复领域需求有望抬升,市场空间依旧广阔。

2.2. 环境修复行业供给端分析

明确污染责任主体,商业模式逐步确立。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实施明确了污染责任主体的制度,指出按照土壤污染责任人、土地使用权人和政府的先后顺序承担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义务。同时提出要建立土壤污染风险管理制度。土壤污染防治政府责任制度、土壤污染责任人制度、土壤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监测制度、土壤有毒有害物质的防控制度、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制度、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整体来看,付费的商业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谁受益谁买单”即由开发商主导并支付修复费用,修复收益主要来源于未来房地产开发价值,可分为先出让后修复与先修复后出让两种模式。其次是,“谁污染谁付费”即污染排放方作为治理责任人,为土壤修复付费。

不同污染类型付费模式有所不同。具体来看,三类污染土地和三种付费模式也有所不同。按照污染场地性质,我国的土壤污染地块可分为城市污染场地、污染耕地、采矿采油污染土地三大类。首先,城市污染场地由于具备商业化开发的潜力,其工业搬迁-修复-商业化开发模式率先得到应用。第二,采油区和采矿区的市场从无到有,污染者以付费为主。原来油田污染物都是由油田内部简单处理后采取填埋、回注、倾倒的方式处理,由于违法成本低,导致处理常不达标。随着环保政策的趋严,执法力度不断加强。2019年底,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在政策趋严的背景下,油田由于自身不具备相应的处理技术,将逐渐将市场交给第三方进行处理。相较而言,污染者付费将成为此类污染的主要付费模式。第三,污染耕地以政府付费为主。当前农村耕地污染修复仍然将以政府投入为主,以修复试点项目的方式开展。后续可能通过修复提高农地盈利能力,以农地流转的方式推动商业化运营。

环境修复行业从业单位数量不断增加,行业集中度较低。首先,近五年企业迅速入场,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根据中国环境产业保护协会数据,我国环境修复企业数量由2016年的1541家迅速提高至2020年的23530家。此外,随着土壤环境管理日趋规范,近年来以大型央企和省级环保集团为代表的国资加快进入行业,地方城建集团也加快土壤修复布局。其次,行业集中度为低集中寡占型,但随着大量中小型企业的加入,竞争逐渐加剧,行业集中度有所下降。高能环境、建工修复等6家龙头企业市占率18.8%,较2015年下降明显。

2.3. 环境修复行业需求端分析

土壤污染防治资金来源明确,且省级土壤防治基金配套落地。2020年2月28日,生态环境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布了《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管理办法》。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各出资方应当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明确约定收益处理和亏损负担方式。其次,设立中央土壤污染防治基金,鼓励土壤污染防治任务重、具备条件的省设立基金,积极探索基金管理有效模式和回报机制。主要用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无法认定的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以及政府规定的其他事项。2021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基金的预算数为44亿元,同比增长10%;目前湖南、江苏、吉林等省份已出台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此外,从出资占比来看,根据中国环境产业保护协会统计,近年来政府出资比例占比保持在80%左右,污染责任人出资占比仅为约10%,整体变化不大,主要是目前修复对象仍无法明确责任人的历史遗留污染地块为主以及污染责任人制度体系尚不完善所致。除此之外,“十三五”期间中央累计安排281.24亿元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为我国土壤修复提供了强力支持。一方面污染责任人认定暂行办法正加快编制,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扩大资金渠道,在《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管理办法》鼓励指引下,多省也正在研究制定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方案,预计在“十四五”带来约500亿元专项资金投入;此外,2020年7月成立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也将引导社会资本为土壤修复行业提供资金支持。

从订单层面来看,疫情影响逐步消化,行业订单快速释放。土壤修复市场规模上,2020年上半年受到疫情影响,土壤修复订单释放缓慢,上半年中标数量1429个,中标总金额89.42亿元,下半年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订单金额快速增长,下半年中标数量2490个,中标总金额214.13亿元,同比增长245%,环比增长139%,2020年全年环境修复订单总金额达303.55亿元,单体项目金额775万元。2021年前四个月中标数量1218个,中标总金额80.84亿元,同比增长63%。此外,结构分布中咨询项目量大价低、工程量低价高。其中,工程项目订单数量为1312个,占比33.48%,咨询项目为2607个,占比66.52%;工程项目订单金额为249.5亿元,占比82.2%,咨询项目订单金额为54.1亿元,占比17.8%;工程项目单体订单金额约为1901万元,咨询项目单体订单金额约为207万元。除此之外,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及湖南、湖北重金属污染较多的地方为当前环境修复订单的主要订单释放地区。其中,订单数量前五的省份为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和广东,分别有420、341、321、305、以及254个订单。订单金额前五的则为青海、河北、江苏、云南、和山东,分别为32.6、31.9、31.7、30.8、23亿元,前五省份总占比49.4%。此外,类型分布来看,矿山/废渣和工业场地为主要修复方向。2020年矿山/废渣和工业场地两类项目数量分别为1251个、1050个,占比分别为31.9%和26.8%,订单金额为184亿元、67亿元,金额占比分别为60.6%和22.0%。两类订单占比较高主要是由于存量污染场地数量较多且该领域从政策端理顺商业模式。

2.4. 环境修复行业发展趋势

环境修复行业面临四大主要问题:1)污染责任需进一步落实:环境修复行业起步较晚,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待完善,目前污染责任承担者责任落实不够;2)行业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对于修复达标后土壤监管问题需明确修复达标后土壤的监管要求和监管方式;3)商业模式需进一步拓展:目前土壤修复项目仍以传统施工项目的EPC模式为主,环境修复+开发建设”、“EOD模式”、“净土开发”模式等创新修复模式先后提出,但实施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4)技术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各种阻隔类技术和强化自然衰减技术的研究需要加强。

政策发展趋势:1)2020年土壤污染详查的完成将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安排提供系统性支撑,十四五期间,土壤环境监测将进入常态化阶段,相关的管理力度将进一步增强。2)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等指标要求得到进一步明确,推动落实各级政府责任。3)土壤污染责任人认定办法有望出台,从而从政策段明确落实土壤污染责任制度体系。4)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将正式落地实施,从而进一步引导加大财政及社会资本支持。5)标准规范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市场发展趋势:1)项目模式方面,将由单一土壤修复项目逐渐向水气固共治转变,此外“修复+开发”等创新修复模式将进一步发展。2农村土地修复项目热度或将提升。3)随着对污染土壤的调查要求逐步明确,咨询服务业务将得以发展,其发展空间大。4)目前土壤修复仍以工业污染场地为主,未来新建、在产企业修复与风控管控将逐步纳入。5)大型综合型企业与技术型中小企业将进一步得以发展。

土壤修复的机遇与风险:首先,环境修复在降低土壤污染的同时有利于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其次,土壤法明确责任主体,理顺商业模式,叠加中央财政支持力度,环境修复市场空间广阔,万亿级市场空间有望持续释放。同时,环境修复也面临诸多风险,包括订单释放进度不及预期、行业订单规模及数量波动、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减弱、项目推进进度不及预期,以及行业政策推进进度不及预期。

3. 疑点分析

Q1:碳中和背景下,环保行业的价值有望得到重估,前期市场上讨论的更多的像是垃圾焚烧、危废资源化等固废领域的价值,对于环境修复领域认识较少,碳中和目标对环境修复的刺激点在哪?环境修复领域的价值如何体现?

A:实际上,行业都在考虑土壤和地下水对碳中和、碳减排一些相关的贡献,近期国内一些大的院所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包括中国环境规划院。对于怎么算碳中和碳减排,当有一个标准的算法出来以后,土壤和地下水这个小的细分行业在这个领域应该是有价值的,而且其价值对行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因为产生的价值不单单是修复土地流转的费用,在碳中和、碳减排上也作出了贡献,因此相对也会有一些经济上的价值。这方面国内顶尖的科研院所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等。

Q2:目前土壤修复行业仍处于起步加速的阶段,行业的市场格局较为零散,而土壤修复行业订单主要为EPC模式,未来行业的发展格局如何,哪些企业有望在竞争浪潮中脱颖而出,这些企业的优势在哪?

A:对大的修复项目来讲,目前的这些头部企业是有着巨大的优势的。但是,大项目也会对近期的营收带来一些影响。因此,在目前这个趋势下,这些大的头部企业更加集中。第二,在一些小的区域性的项目上,一些区域性的公司可能更加有优势,因为大的头部企业很难去占到全国所有的市场,所以有一些区域性的公司会崛起,但这些区域性公司又不会到一个很大的体量,达不到一线头部企业的规模。所以土壤修复市场就会按这两部分来看待,即对大的项目一定是头部企业越来越集中,而对于一些区域性的小的项目,区域性公司优势更加明显。

市场市占率方面可能会维持在目前的现状,但是整个规模增加后后,这些头部企业的营收会随着增加。

Q3:现在大项目上可能会有一些资金的问题,而大部分的项目还是以EPC模式为主,所以在现在的市场上,这些项目的现金流是怎么样的呢?

A:这个要看各个区域、各个业主包括用的是哪个区域的资金是不一样的。上海这些项目通常他业主资金的支付意愿比较强,能力也比较强,但是比如说像浙江有一些个别企业的项目,其业主资金上支付的能力相对有欠缺,这样会对每个从业的企业带来一些压力。但是这个要看区域的,北京、天津这些区域项目实际上是比较好的。

Q4:土壤修复订单多以EPC模式为主,更多考验的是公司的拿单能力,政策层面也提出要发展“环境修复+开发建设”、“EOD”等模式,未来在商业模式上是否会有所突破,往长期运营模式进行转换,从而保障公司的业绩收入?

A:运营模式的出现要看整个政策体系的设。至于“环境修复+开发建设”的模式未来会得到发展,不过要看修复公司和开发公司之间的结合,业主也能够支持这个项目。

Q5:关于现在一些污染物防治基金的情况,除了中央的污染防治基金,现在一些地方省份也开始推进污染防治基金,像湖南、吉林这些省市已经开始公布了首批基金的体量,那么未来这些省份的基金的模式和趋势是怎样的?

A:在上海以前有用过基金,但是在经济发达区域,基金的项目比较少,但是在一些中部的省份,在东北这样经济发展相对慢的区域,基金一定是主导些地块的开发的,但是如果是用建设用地,基金在这里不一定会起太大作用,而通常会用一些公共用途的地块,那么基金可能会更大的发挥作用。

Q6:像江苏去年也是公布了一个防治基金约25亿的体量,那么未来比如像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地区会不会有省级基金的出现呢?

A:应该会有,但是该基金用途可能和现有常规的修复地块是会区隔开。商品房等的土地开发通常不太会用到基金,而一些公用设施,其土地污染找不到责任人,地方政府又没有能力来背负这样一个大的资金负担的,那么通常可能会用到基金。

对于基金在华东地区会不会使用取决于两点。一是华东地区成立了基金后它的申请流程和它的支付流程是不是很繁琐,它的时间周期是不是很长。而是取决于业主方,其对这个用地的流转是否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那么如果基金的申请流程比较长,使用支付的流程比较长,可能已经超过了业主方能够接受的时间,其就不会选择使用资金来推进他的土地污染修复。所以通常取决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业主的原因,能不能满足他的时间要求,另外一方面是资金的使用是不是便利。如果未来基金的使用越来越便利,能够和业主的时间贴合的更加紧密的话,基金的使用频率会非常的高。 

Q7:现在会有不同的一些场地比如说像矿山或者耕地不一样的污染类型,他们的类型在商业模式上也会有所的不同,对于场地修复而言是比较流畅的商业规模,对于其他的一些比如说耕地这些的污染类型的话,在未来订单的释放和推进上,会有什么样的差异跟发展的趋势吗?

A:矿山修复和农田修复未来的规模会很大,但这些方向的客单,即平均到每一亩的治理费用会大幅度降低,因为是总体体量大,所以他们整体的体量非常大,但市场正式启动的时间要取决于政策趋势。现在修复市场主要集中在建设用地,其主要原因就是明确了土地使用需要满足相关要求,包括调查、评估等,有污染的就要修复,修复验收了之后,才能去进入土地流转市场。

4. 风险提示

政策推及进度不及预期,订单释放进度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