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有效利用机构一致性行为

原标题:有效利用机构一致性行为来源:投基家

首先分析下所谓“机构”的含义。机构是指证券公司、证券公司下属基金自营商、QFII、社保基金或代理社保基金的基金公司。

事实上,机构的行为可以通过:基金机构年报、个股公布的流通股东持股数量等进行识别。当然,不会这么简单,因为这些公开的资讯都是事后的,因此并不具有太大的意义。

但是,我们还有一样非常好的工具,那就是机构出具的“研究报告”,在其他很多网站上都能找到。

那么,这些“研究报告”是如何出台的呢?

都是证券公司提供的,一般证券公司的研究部/研究所/策略部等都会出台这些报告,阅读这些报告的对象,第一是公司内部的下属各基金、第二就是提供给证券公司的高级客户(一般证券公司都有所谓高级客户的要求)。目前外流出来的基本以第二种为多,第一种可能即使外流也会有一定滞后。

那么,这些机构的报告肯定会对股票的走势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

1、这些报告可能会被证券公司的基金采用,因而进行对应操作。

2、这些报告可能会被公司的高级客户们采用,因而进行对应操作。

3、这些报告可能流露出去,会被普通的投资者采用,因而进行对应操作。

这些情况,各证券公司也应能想到这一点,于是对策只有这些:

1、严格限制自由报告的流出,或者设定不同的投资报告级别。

2、研究报告出台前,一定优先保证自有基金操作,然后再是高级客户使用,使研究报告成为拉升的工具。

3、和自有基金一起利用研究报告逆向操作,欺骗高级客户或普通投资者。

4、完全站在客观立场,维护公司研究水准的权威。

好了,有些考虑后,我们来看看什么情况下能利用这些“工具”。

首先应该考虑的是:量价浪的异常。

所谓“异常”的情况,就是从三方面说,第一是量能,第二是价格,第三是空间。其中前者最为重要。

细分下来:

1、量能突变,主要指成交量同比出现较大增长。

2、价格突变,主要指成交价格同比出现较大增长(或者下降)

3、空间上发生变化,主要指股价在一定空间下呈现某种特殊的形态。

机构出具对于个股向好的报告主要分为四种情况:

第一、个股一直处于机构跟踪状况下,中长期持续向好。个股的可研究性较强,透明度较高。

第二、个股一直处于机构跟踪状况下,但是个股透明度不太高,研究难度大,容易出现突变。因为影响一个公司的因素太多,机构也会有很多分析的盲点。

第三、个股并没有列入机构的重点研究目录,一般是历史上不太瞩目,以往经营业绩也没有太多亮点。但是出现业绩的突然变化。原因可能是累积到一定程度爆发,也可能是市场的注意力转移到它上面,成为了市场的焦点。

第四、个股并没有列入机构的重点研究目录,但是业绩出现好转或者增强的迹象,有些机构注意到,并且将其进行了重点研究。

当然,还没有包含“假推介”的情况。

那么和股票“异常”的情况对应的,某些时候,特别是机构重点股票范围内的,通常会有研究报告流出来。那么最需要关注的就是:当股票出现“异常”,同时机构也出现“异常"的情况。

所谓机构的“异常”指的是机构的一致性,简单说就是高度关注机构达成一致性的同时,在股市上该股票出现“异常”状况。如果当前市场的注意力或者说焦点也同时聚集在该股和该板块的时候,同时,该股票机构的看法属于上面的第2、3点的时候就更加显得重要。

现实的应用价值有这些思考:

1、机构同时较大规模(没有明确的定义)出具对该股利多的评价时,机构借助报告拉升出货的概率较小。除非满足该股机构同时持仓过重,均需要借助报告出货,且该股目前的向好假象掩盖了其内在衰变的事实。而这种情况可能性不大。

2、机构达成一致性(向好)时,同时该股前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没有得到市场的注意时,说明了该股票的基本面出现了“质变”的亮点,而且这种情况机构事先买入的可能性较小,因为具有一定的突发性,机构也来不及建仓完毕,只能在更高价位上逐步加仓。

3、这种方法能提高选股的速度和质量,因为它支持了基本面和技术面结合的思路,具备理论 资金流向支持。

4、必须警惕少数机构达成一致时,利用报告出货的情况。比如说报告大规模出现在该股股价处于相对高位时,且量价不配合。

5、技术分析者可以借助量价浪来应证,基本分析者也能通过自己的分析来进行应证。不管如何,机构目前是市场的一大主力,如何较好的利用它为我们服务是一个长期值得关注的问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