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资源的减少乃至枯竭,城市也从巅峰走向没落,这似乎已成为传统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诅咒”。
大庆,这座中国最著名的石油城市,正是资源型城市尝试转型的典型样本。
大庆因油而兴,整个城市的运转都与石油息息相关。国际油价一旦波动,地方GDP增速也随之剧烈波动,非油产业的脆弱性也在低油价期间暴露出来。
从长远来看,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也决定了单一的石油工业不可能支撑大庆可持续发展。无论是油田还是城市,转型不易,但别无选择。
2016年年初,记者曾赴大庆调研。当时的调查结论显示,粗略估算,大庆每桶油成本价区间为45-60美元,而当时的国际油价在40美元/桶上下浮动,这意味着每生产一桶油都在赔钱。受石油量价双降影响,大庆经济也在2015年遭受重创,GDP在历史上首次出现负增长。
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样写道,一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三次产业结构在总量减少下出现了变动,一产和三产占比上升,三次产业比重达到6.5:65.4:28.1,但仍然没有摆脱结构失衡状态。工业一枝独大、占64.7%,规上工业中油化产业处于绝对支配地位,占80.5%,而非油产业比重仅为32.2%,产业链和价值链总体处于中低端。二是体制性矛盾明显。市场主体缺乏活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不高,地方国有企业发展动力不足,尤其是民营经济发展缓慢,非公经济只占23.1%,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报告亦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庆想要生存、想要发展,“根本任务就是培育壮大接续产业,加快推动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
此后五年间,大庆正式迈入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期,迫切寻找、培育新的增长点。当地制定的产业发展路线图是,构建以“油头化尾”、汽车及装备制造两大成熟接续板块为引领,以食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三个成长型集聚链条为主导,以若干个抢占时代和科技前沿的战略新兴产业为储备的“1+2+3+N”现代化工业体系。
以汽车产业为例,明星车型沃尔沃S60就是沃尔沃大庆工厂生产的第三款“大庆智造”。
如今,大庆的经济结构调整已初具成效。截至2020年末,大庆非油经济占比已经达到75.7%,非公经济占比达到50.1%,地方经济占比达到65.7%。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的东北三省营商环境试评价中,大庆排在地级城市第一位。
五年间,关键改革亦有序推进。大庆油田建立之初,学校、医院等社会职能部门也伴随而生,巨额的运营成本长期由油田承担。目前,当地政府和油田公司的职能彻底厘清,驻庆央企“三供一业”及办社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已全面完成。
如果说,大庆代表着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艰难探索,大庆油田的问题,则是国企改革的典型写照。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原大庆石油管理局,二者均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大庆油田有限公司负责勘探开发等核心业务,而原大庆油田管理局负责矿区服务、生产保障、工程技术服务等配套业务。这样的安排是由于2000年中石油总公司为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在1999年底将采油核心业务分离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并入上市资产,而其它企业仍保留为大庆石油管理局。
2008年,上市部分即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与非上市部分即大庆油田管理局实施重组整合,统称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同时保留大庆石油管理局企业名称。合并导致公司规模进一步扩张,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随着大庆进入石油产量战略调整期,这种矛盾进一步凸显。2015年,国际油价跌至冰点,改革实在刻不容缓。危机之下,大庆油田启动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方案,并设定“四步走”改革时间表。重点业务重组、推进管理体系和经营机制改革、扩大经营自主权试点持续深化,一系列的历史遗留问题,在这场改革中得以挑破和解决。
五年后,当记者再次来到大庆采访时发现,这里已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国企改革,这些改革正在逐步推进,不少年轻人也重回大庆。或许大庆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唯有正视问题,才能将改革进行到底。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