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大国竞争不仅是科技、产业、产品的竞争,更是资本、货币、金融的竞争。金融改革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5月22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在2021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发展论坛上以《开放与稳定:金融改革的下一程》为题作主旨演讲。
黄益平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稳定的金融体系之一,40年没有发生过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但其主要依靠持续高增长和政府兜底,监管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弱。
当前,中国经济从第一个百年目标走向第二个百年目标,金融体系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需要进一步的开放创新,进一步的监管改革。
“‘十四五’期间,金融改革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支持经济发展的‘双循环’新格局。这需要构建一套新的现代金融体系,其目的之一是要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第二是要守住底线,避免发生系统金融危机。”黄益平表示。
以下为黄益平演讲内容有删减。
今年风险因素或上升
今年一季度GDP增长18.3%,增速惊人。但由于2020年的特殊情况,国家统计局给出了两年平均增速5%。而按照我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我个人认为现在在6%左右。两者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还要复苏。
但无论是5%的增长,还是18.3%的增长,讲的都是同比。在市场分析时,我们还会考虑环比。环比是跟上一个季度比,来看经济增长的态势如何。
按照环比年化增长率,今年一季度是4%多一点,去年第四季度是14%多一点。这是为什么现在市场上有一些投资者担心,如果按照今年的环比趋势下去,经济会不会出现增长失速。
单看18.3%的数字,大家觉得非常了不起,但跟去年第四季度比,增长的势头有明显减弱。这背后,要看全球经济是不是持续复苏,我们的宏观政策能不能进一步跟上,这是今年特别值得关注的。
总体来看,我认为今年保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的8.4%,问题不大,但可能还需要一些努力。其实在很大程度上,现在很多专家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宏观政策是不是不要太急着退出,有一些支持可能还是需要的。
另外一个问题是今年的风险因素可能会上升。
去年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保增长。最重要的一个政策是银行给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去年大概全年发了15.3万亿元,和前年相比上升了30%,所以在经济形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增长了30%。这背后有很强的政策性因素在推动的,不纯粹是商业化的决策。
一般银行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金融交易相对要收缩,但是在政策支持下,扩张对稳定经济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这些贷款发出去可能有一些会有风险,但我们的政策是应延尽延,应续尽续。这些贷款中有多少会出问题现在不知道,下半年区域性的风险和中小银行的风险值得关注。
从短期来看,今年经济形势可能还可以,但值得关注的风险是,增长下行压力会不会超过我们预期。
如果出现一些区域性的金融风险,我也不认为会发生系统性的风险。会不会影响金融部门、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这是一个短期的问题。
金融体系的三大特征
中国经济从第一个百年目标走向第二个百年目标,金融体系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
首先来看今天的金融体系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1978年刚刚开始推动经济改革时,中国只有一家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它既是中央银行也是商业银行。
道理很简单,在计划经济年代,资金的调配是由中央计划来决定的,不是由金融机构来决定的,所以对金融机构的需求是非常少的,1978年之后市场化改革,对金融机构的需求增加,成就了今天看到的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
这个金融体系有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是规模比较大。第二是监管相对比较弱,第三则是政府管制比较多。
“管制多”是指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政府仍然保留了比较多的对金融体系运行的干预。比如银行存贷款利率仍然不完全是市场化决定,央行要保持汇率干预的权利。过去一两年没怎么干预,但并不是说将来也不会干预,这个干预在过去是常态,不干预是非常态,但是将来怎么走,会有新的方向。
我们知道在资金配置上,监管部门是有一定的影响。去年新冠疫情期间,银行发放了这么多的中小微企业贷款,表明政策对商业银行起很大作用,如果监管部门和政府没有强制要求,一定要增加小微企业的贷款,个人猜测去年规模不会这么大。
但是这个干预并不是坏事情,经济不好当然要想方设法来支持增长,商业银行提供一些贷款,这个也能理解。
对跨境资本流动,也有一定的管制。以金融抑制指数来衡量政府对金融体系干预的程度,0到1表明完全没有干预,1表明有干预。
中国从1980年的1降到最近的0.6,说明在40年的改革开放期间,我们的金融体系确实在变得越来越市场化,政府干预的程度在降低。
但即便是到今天的0.6,在世界上仍然是处于高位的。远远高于高收入经济体的平均水平,高于中高经济收入体的平均水平。在有数据的130个国家当中,中国的金融抑制指数排在14位,说明我们对经济体系的干预还比较多。
规模大、管制多、监管弱,按说这样的一套体系是有很多缺陷的,但事实上,在过去40年,这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和支持金融稳定非常有效。
一个例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们银行的平均不良率超过30%,但是没有出现银行挤兑,原因并不是因为大家对银行有信心,而是大家知道政府肯定是要兜底的,只要政府不倒,银行的钱是可以拿回来,所以看上去政府的干预是降低效率的,但也发挥了支持存款人信心的作用。
目前面临的两大问题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过去市场发展还不健全、监管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适度的干预可能是好的,但现在出现了新的问题。最近的政策讨论经常听到的两件事情:
一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在减弱。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现在变得越来越突出。
原因在于,过去中小微企业在中国经济当中是补充性质的,融资环境不太好时,只要稍稍有改善,对经济增加都是正面的推动力量。而在今天,我们都听过“56789”,中小微企业已经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外,现在经济增长从要素投入到创新驱动。我国民营企业占到全国企业创新的70%以上,民营企业的主体是中小微企业。这些意味着,到今天如果还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问题,增长是不可能持续的。
另一个是一般老百姓投资难的问题。在过去五六年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信托市场、理财产品市场、互联网金融,几乎能发现风险的地方都发生过了。
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百姓有很多可投资的资金,但是能投资的资产非常少,这个问题不解决,将来可能会形成一些风险因素。
系统性风险金融风险指数显示,在全球危机之后,指数略有下降,然后就开始反弹,现在我们系统性风险还是比较明显。
简单来讲,我们的金融体系在过去相对有效,但现在出现一些问题,其一是支持经济力度在减弱,其二是风险在不断露头。这就是“十四五”期间提出的金融改革的一个主要任务——支持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新格局的核心是“双循环”,“双循环”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国内经济大循环。这需要构建一套新的现代金融体系,其目的之一是要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第二是要守住不发生系统金融危机的底线。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