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社论:应以开放心态投资面向未来的创新

要在技术攻坚克难和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鼓励更多的科学家和研究员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向未来。

本周,美国两党参议员在《美国创新与竞争法》上基本达成了一致,该法案将在美国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研究方面投入1200亿美元,以更好地与中国竞争,其中520亿美元用于半导体投资,以确保美国保持芯片生产的领先地位。此前,国会两党还共同支持了《无尽前沿法案》,是美国更广泛的创新法案的核心。外界普遍预计这两项法案最终都会通过。

许多分析认为,两个法案都是为了加强与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竞争,以确保美国继续维持优势地位。在此之前,美国国防部发布的一份报告表示,在新能源汽车、量子通信、5G等多个技术领域美国已经落后。报告显示,1960年代至今,美国公共研发投资占GDP的比例已经从2%跌至不足0.6%,公共研发投入明显不足。

美国两党都在制造被中国超越的焦虑感,在与中国竞争方面,两党存在高度共识。事实上,美国强化与中国创新竞争早在奥巴马时期就已启动。奥巴马上任之初就在2009年提出了《美国创新战略》,制定了“竞争登顶”计划,2011年和2015年先后两次对创新战略作出修订。他还推动打造制造业全国创新网络,并在其即将卸任时主持召开科技创新前沿大会。特朗普时代,美国政府则将精力主要用于贸易领域,但在其即将卸任时,美国相关政策研究机构也发布过《增强美国创新优势2020》的报告。

创新与科技优势是美国过去取得发展优势的基础,这也决定了其产业竞争力与军事能力。美国自二战以来始终保持全球科技优势。对比过去十几年美国创新政策,我们会发现,奥巴马时期美国政府主要关注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空间技术等面向未来的科技突破,同时希望制造业保持创新优势。而美国目前的创新计划似乎更主要的是与中国竞争,包括通讯技术、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不再是面向未来的技术投资,而是对现有产业的争夺。

这意味着美国要将制造业与创新结合起来,通过强化现有产业与中国竞争,而非将重心放在关乎未来的投资上。事实上,美国在这些领域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居于全球产业链上游。但美国要寻求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很可能要采取有别于过去全球产业分工的方式,重建美国本土的全产业链优势,即技术与制造结合,比如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现对全产业链的技术垄断,避免在相关领域被中国赶超。

美国这一系列政策也许可以解除当下焦虑,但却忽略了未来,这提醒中国必须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中国不应该将所有的力量都用于当前的技术追赶,也不应该将研发投资局限于个别领域,而是要在技术攻坚克难和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鼓励更多的科学家和研究员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向未来。历史上,技术与产业革命往往起始于某个工厂或实验室的意外发现,科研自主与市场竞争或许也更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

美国大举投资高科技产业的技术与制造,可能会弱化美国企业的竞争力。美国的优势是研发而非制造,美国在大部分产业链中处于上游高价值链部分,并将下游低利润的制造组装部分外包。虽然美国在半导体代工方面缺乏优势,但在半导体制造设备、软件和材料,以及半导体设计等领域,美国具有垄断性地位。如果强化本土制造,则可能会提高美国企业成本并削弱利润,反而不利于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尤其是制造业竞争依靠的是产业链供应链优势,美国要建立完整的本土产业链供应链尚有难度。

对美国更为不利的是,《无尽前沿法案》中禁止联邦科学机构的所有成员加入外国政府人才招聘项目,为美国与其他多国的科学家继续合作和沟通带来了较大挑战。美国保持全球科技竞争力的关键是其以开放的心态将世界各地的人才纳入其科研体系,美国国际合作论文最主要的合作方之一是中国,华人在美国科研体系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国当前这种做法无疑会削弱自身的创造力。

毫无疑问,焦虑的美国正在建立排外的短视的科研体系,想依靠政府投资重建被几十年全球化破坏的制造业体系,用短板与中国竞争并削弱自己的长板。对此,中国不应该将目光只盯在与美国的产业竞争,而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在更广泛的领域投资创新,这是一场有益的长跑。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