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无论怎么敬畏规则都不为过来源:上海证券报
过去两三年,结构性行情演绎得越来越极致,尤其是今年,从年初对核心资产的极度追捧,到春节长假后的剧烈调整,再到周期股非同寻常的飙涨。投资者面临的环境趋于复杂,很多过往获取收益的成功经验,成为新环境下不可承受之重。过去几年做得顺风顺水的投资人,今年以来纷纷“翻车”,就是最明显的一个表现。
在大咖“翻车”的案例中,最典型的是押注核心资产的私募基金经理。过去几年他们业绩抢眼,在市场高点发行了大量产品,在今年春节长假后的市场调整中,净值遭遇了巨大回撤,部分新发基金跌破了平仓线而被迫清盘。
相对而言,能够及时清盘的基金还算比较好的,至少能够保住75%乃至80%的本金。如果没有设置预警线乃至清盘线,亏损可能会更多。最近的案例是某知名投资大咖,几个月前发行的产品,近期净值大幅回撤,原因在于“产品发行时,大咖不让设置清盘线”,在产品成立后,由于持仓非常集中,结果在近期的震荡行情中“翻船”,令投资人深感不安,销售渠道也面临很大压力。
在2015年的牛市中,也发生过类似的案例。当年风头很劲的某“公奔私”基金经理,如日中天时发行新产品,仅在某券商的一个营业部,一日之内就募集了百亿元。但在随后到来的市场大跌中,该产品净值在很短时间内遭遇“腰斩”。究其原因,虽然与当年千股跌停的极端行情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产品成立时规则缺位,在操作时也没有严格遵守相关的风控措施。
金融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行业。尽管各种规则多如牛毛,但几乎所有的规则,都是用来封堵在过往实践中暴露出来的漏洞,很多目前看上去似乎没有必要存在的规则,更多是我们尚没有遇到相关情形而已。金融和很多行业不同的地方在于,当风险真正出现的时候,往往就是出局的时候;当没有资格玩下去的时候,游戏也就结束了。
具体到基金产品,预警线、清盘线等规则的设立,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保证参与者还能继续玩下去。当基金净值下跌之后,需要更大的涨幅才能回到起点,这原本应该是投资常识,但在处在春风得意状态的投资人眼里,预警线、清盘线是影响业绩的障碍。诚然,设置清盘线是把双刃剑,不少基金产品在清盘后,持仓股随即迎来大涨,但如果因此而质疑清盘线设置的规则,无异于一叶障目。
对于金融产品来说,规则存在的意义,很多时候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很多业绩出色的公募基金经理,转做私募之后就遭遇了滑铁卢。究其原因,除了投资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规则的制约。公募基金拥有完善的制度设计,包括股票池、“双十”限制、净值披露等,从制度层面构筑了牢固的底线。当基金经理转做私募突破上述规则之后,可能就会受到市场的惩罚。
《道德经》里,在谈到最高明的制度时,往往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是将制度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境界,尽管处处受制于制度的约束,却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对于资产管理行业来说,规则的最高境界同样如此,受制于规则并能适应规则,应该是投资人无时无刻应该遵循的圭臬。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