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这是一篇略显荒诞的文章,不过我想思维发散开,还是会有很多收获的。
买到自家踩雷的债券基金
对于公募基金公司的FOF基金经理或者投顾组合主理人来说,最尴尬的莫过于买到自家踩雷的债券基金。
如果说买到其他家的踩雷债基,还可以有研究无法深入作为借口,那么买到自家踩雷债基,还有什么借口?自家的固收基金经理拒绝交流?就算是拒绝交流,连自家产品都研究不出风险点,这个能力是不是过于欠缺了。
总不能说是公司的任务吧……
更尴尬的是,没有办法很好地处理自家的踩雷债基,提前跑有内幕嫌疑,基本都是生扛一波下来后才赎回,明知道还要跌也得忍着……有些事情,可能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就只能尬在那里!
全靠同行衬托
销售渠道时常会定制系列基金,名字一样,管理人不一样,有的时候可能成立日期和业绩基准都一样,对比很直接。
比如说之前比较热门的战略配售基金、创新未来基金等等,再比如一些渠道定制的固收系列基金,同期的几只基金,业绩比较简直就是“贴身肉搏”,拳拳到肉。几个基金经理,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对比很直观,更闹心的是时常会被拿出来对比。
各位不一定做过基金经理,但是起码当过学生,如果排名压力特别大,又被寄予厚望,没有超强实力根本顶不住压力,自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压力越大,动作越容易变形,节奏也越乱,连本具有的水平也发挥不出来。
有趣的是,这种对比类似于PK赛,全靠同行衬托,大家都紧张都慌,相对不乱的那个就能挺过去!
徒弟之伤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有些基金经理带了不少徒弟,最后业绩被徒弟压着,虽然可以用“桃李芬芳”来掩饰,也很难遮得住自身的尴尬,只要当一天基金经理,就得争取更好的回报给投资者不是?
还有的基金经理,带了徒弟,却留不住徒弟,培养了半天都给其他基金公司培养了……
有好的帮手是一件幸事,但是这个帮手太强也可能带来一定的烦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一家基金公司想要人才源源不断,还是要靠制度的。而一家基金公司越做越伤投资者的心,很显然也是制度的祸。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