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月报 | 德邦基金:结构性行情延续,寻找预期差

一、市场表现

数据截至2021/12/31,来源Wind。

二、重要资讯

1、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2021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缩短了长度,全国和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进一步缩减至31条、27条,压减比例分别为6.1%、10%,并实现自贸区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清零。其中,汽车制造领域,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及两家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的限制。从事《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禁止投资领域业务的境内企业到境外发行股份并上市交易的,应当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境外投资者不得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其持股比例参照境外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2、中国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9%,前值增24.6%;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9750.1亿元,同比增长38%。国家统计局表示,11月份,随着保供稳价、助企纾困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上游部分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势头初步得到遏制,下游行业成本压力有所缓解,利润结构呈现改善特征。

3、央行行长易纲表示,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是人民银行的重要工作。11月份,央行推出了两项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专项工具,预计今年年底之前将向金融机构发放第一批资金。两项工具政策的推出,要更加重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助力科学有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4、国资委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中央企业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积极进展;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5%,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5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比重不低于30%,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5、2020年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为121289亿元,比上年增长5.8%,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增速高3.1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11.97%,比上年提高0.35个百分点。

6、央行自1月1日起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一是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二是从2022年起,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并入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创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对暂时遇到困难的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力度。

三、宏观点评

1、12 月制造业 PMI 为 50.3%,比上月上升 0.2 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扩张。近期保供稳价政策推动原材料价格回落、电力供应能力提升,制造业生产活动显著加快。

点评:12月制造业PMI为50.3%,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扩张。近期保供稳价政策推动原材料价格回落、电力供应能力提升,制造业生产活动显著加快。

制造业需求方面,12月新订单指数为49.7%,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但仍位于荣枯线以下。内需方面,近期房地产项目开工率上升,对需求有所拉动;国内货币政策释放出明确的边际宽松信号,年内第二次实施全面降准。外需方面,全球经济继续复苏,主要出口目的国增长势头良好,对出口形成了支撑。

制造业供给方面,12月生产指数为51.4%,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扩张。生产端的快速恢复主要是由于保供稳价政策效果显现,持续制约制造业生产的原材料高价与用电紧张压力被逆转,制造业产能得到释放。

分企业规模指数来看,12月,大、中型企业继续扩张,小型企业在收缩区间边际走差,制造业进一步向大型企业集中。

12月,PMI出厂价格指数和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继续回落,主要是因为保供稳价政策效果显现,煤炭产量回升,煤炭价格大幅回落,从而带动原材料价格普跌。预计12月PPI与PPIRM还将进一步下降。

展望未来,生产性资料价格预计会保持平稳,促进制造业进一步扩张;房地产调控政策有所缓和,房地产项目开发进度加快,可以对需求形成一定支撑;2022年财政支出力度预计会加强,基建投资会明显增长并拉动总需求;货币政策已经明确要支持经济增长,在“以我为主”背景下,预计明年有降低政策利率的空间。总体来看,在有利因素支撑下,预计未来一段时间PMI会继续温和扩张,但需要关注新冠疫情扩散、国外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的风险,以及冬季环保限产的影响。

四、流动性分析

1

公开市场操作及资金面 

12月,央行公开市场累计进行逆回购操作8800亿,逆回购到期6800亿;MLF投放5000亿元,MLF到期9500亿;合计实现净回笼2500亿元。全月资金价格相对稳定,月末受跨年影响,资金价格一度抬升,截至月底资金价格回落,隔夜和7D资金价格下行较多,隔夜下行98.2bp至2.37,7D下行25.7bp至2.55,14D上行31.6bp至3.12。

数据截至2021/12/31,来源Wind。

 2

同业存单发行 

12月,发行存单2748只,发行规模19228亿元,净融资额为695亿元,发行规模较上月减少4610亿;发行利率方面,短期明显上行,1M的股份行、城商行分别上行22bp、42bp,其他期限变化不大,波动在5bp内,12M的均为下行。

数据截至2021/12/31,来源Wind。

五、债券投资策略

1

市场分析

12月债市整体下行,上半月行情反复、震荡为主,下半月利率下行,全月下行近10bp。月初在跨月资金紧张余悸及海外Taper表述下有所上行,降准靴子落地前后债市V型反转;月中金融数据低于预期、债市反应不大,此外市场预期MLF降息落空,仍以震荡为主;月末LPR报价1y期调降5bp但5y未动,此后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例会释放宽松信号,叠加央行公开市场投放加码维稳资金面,债市表现亮眼,10y国债突破2.80关口。

12月公布的11月金融数据表现较弱,政府债发行节奏置后拉动社融增速企稳,但信贷数据表现较弱、宽信用缺乏抓手,更多为基数效应下的稳信用;目前经济增速放缓下,经济工作以稳为主、稳中求进,政策表现为宽财政、稳货币,地产方面亦在纠偏,社融预计保持稳定、宽信用有待观察。11月通胀数据方面,CPI回落,菜价、猪价、油价均出现止涨和回落,高价不可持续;近期疫情再起,消费需求下降,成本传导阻力增加,CPI或出现回落。国内煤炭保供政策初具成效,地产链需求放缓,供给矛盾转为需求不足,黑色系高位难以持续;海外逐步复苏放开边境,供给逐步增加,大宗价格或出现回调,PPI或持续下行;市场对通胀担忧有所缓解。

 2

投资策略

当前债市所处环境整体偏友好,货币政策方面降准降息仍可期,经济方面仍存在下行压力,信用宽松在缺乏抓手的情况下较难见成效,但市场对此认知较为一致,需警惕利好兑现后的反转。信用债方面,在低利率环境和资产荒格局下,收益率整体仍有下行空间,产业债当前利差分位数大多在低位,城投债则维持分化,融资环境尚可的区域可适度下沉,但期限不宜过长。转债品种2021年表现亮眼,近期供给逐渐放量,关注对当前高估值的冲击,配置上一级可供选择增多,优选定位合理个券,二级仍以正股为主、同时警惕赎回。

六、股票投资策略

1

市场分析

上周A股市场出现一定的回调,wind全A指数上周涨幅1.27%,一改前两周的颓势。中证1000表现较好,单周上涨3.01%。国防军工、家用电器、检出材料、轻工、传媒等板块涨幅靠前;而食品饮料、采掘、汽车跌幅相对靠前。美股仍然处于震荡行情,纳斯达克微跌0.05%,道指涨幅1.08%,标普涨幅0.85%。

 2

投资策略

去年在结构性行情的演绎下,景气度板块普遍已经有一个较大的涨幅。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今年的行情大概率不会是去年的重复。我们觉得需要首先关注基本面有反转的行业,找到市场的预期差。而景气度板块,如果能够有一定的回落,或者业绩上出现超预期,才能有新的一波行情。今年的投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但是结构性的机会仍然会层出不穷。

主笔:雷涛、欧阳帆

NOTICE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陪伴与支持

《德邦基金周报(月报)系列》

搬家啦~

下周起将会登录“德邦FUND”订阅号与大家见面

下图是“德邦FUND”的打开方式

本材料为客户服务材料,既不构成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也不构成任何法律文件。本材料所载信息和观点仅供阅读者参考,既不构成德邦基金对其管理的基金进行投资决策的必然依据,也不构成德邦基金对阅读者的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

德邦基金在本材料中的所有观点仅代表德邦基金在本材料成文时的观点,德邦基金有权对其进行调整;在不同时期,德邦基金可能会发出与本材料所载不一致的观点。

若本材料转载第三方报告或资料,转载内容仅代表该第三方观点,并不代表德邦基金的观点,德邦基金不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声明或保证。

除另有明确说明外,本材料的版权归德邦基金所有。未经德邦基金的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既不得以任何形式对本材料或其任何部分进行派发、复制、转载或者发布,也不得对本材料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节或修改。

德邦基金或其关联方、员工等不对任何人使用本材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投资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