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美元LP的加持,传达出了看多中国市场的信号。
文丨曹玮钰
低调了一阵的甘剑平又有大动作。
投中网独家获悉,渶策资本完成最新一期美元基金的募集,规模约7亿美元。至此,渶策的管理规模已超10亿美元。
渶策的新闻通稿写得简短。老规矩,先“翻译”通稿,我列一下要点。
首先,规模翻倍,再次超募。
渶策本期美元的规模约为7亿美元,相较一期3.52亿美元翻倍。同时延续了“超募”,通稿直言,二期美元获得超额认购。两年半前的一期美元也超募1个多亿——目标额度是2.5亿美元,最终规模3.5亿元,而且“原本可以超募更多”。
通常来说,“超募”意味着募资顺利。据悉,渶策本次募资用时仅几个月,早在2021年7年就完成6亿美元首关。这种“闪电募资”的画风也有惯性,渶策成立后的首期募资自机构成立到官宣仅用3个月时间。
其次,美元LP质地优秀,复投比例高。
渶策在通稿指出,“一期美元出资方的大学捐赠基金、基金会和母基金均在二期基金继续出资”,还列举了LP包括杜克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匹兹堡大学、迪特里希基金会、凯门资本、独秀资本、Axiom Asia和尚高资本。上述LP全部为一期基金的出资人。
优质美元LP的加持,固然是对渶策的认可,同时也传达出了看多中国市场的信号。甘剑平在通稿强调了这一点,“……(新老LP)相信我们能继续发掘聪明又勤奋的创业者,助力他们在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打造高速增长的卓越企业”。
注意,甘剑平对中国市场的用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想必这也是渶策对美元LP讲的性感故事——尽管存在各种不确定性,但中国仍是放眼全球之下高速发展的庞大市场。
从结果来看,美元LP是买账的。
再来,刚刚二期基金,就开始按投资阶段做了分层。
渶策二期美元包括两支子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成长基金,两者分别指向早期和成长期。
渶策主打VC阶段,但更细分的阶段基金考虑到了不同的周期和回报,也是对跟投策略的强化,同时照顾到了更细颗粒度的LP需求。
最后,投资方向的重点指向了科技。
甘剑平是在TMT出过大成绩的投资人,一期投向也将互联网放在了最前头,其次是消费和智能科技。本次通稿却把科技提到了最开头,通稿列出的顺序是“科技、互联网和消费”。
指出这个细微之处并非强行加戏。一般来说,通稿是机构精心打磨的对外发声,用词、顺序都在传达信息。而且渶策对科技的重视和布局也不是心血来潮,甚至是很体现“非共识”的策略。这一点后面说。
先说结论吧。从二期规模来看,渶策资本“黑马”故事坐实,阶段性成绩不错。有个说法是,一家新基金站不站得稳要看三期基金。如今渶策的二期募资交出了优秀的成绩单,接下来就是最要劲的阶段了。
老练的“新锐”
大概一年半前,甘剑平还对“新锐基金”的形容感到兴奋。但反观渶策的打法,几乎没什么新手痕迹,反而迅速形成了鲜明风格。这背后是三位拥有多年投资经验的创始合伙人,甘剑平、胡斌、周凌霏组成的“铁三角”。
基金规模上,甘剑平一开始就是“胆大”的画风。VC 2.0时代,单飞合伙人的首期规模多在1、2亿美元,高榕、源码都是如此,甘剑平一出手就是3.5亿美元,募资节奏也基本是隔年。作为一家成立不到3年的新基金,二期规模又是翻倍。
当然,这折射出了机构规模化的时代趋势,但依我理解更多的是信心。说白了,投资“老炮”无需小步快跑找感觉,大号弹药傍得住身,能直接上场。
投资打法上,渶策的风格更加清晰,一个关键词“聚焦”。
投向很聚焦,科技、互联网和消费三大赛道。投资阶段专注VC,不做total capital,更准确的说,聚焦B轮。
甘剑平曾在2020年6月接受投中网专访时表示,“我们投资B轮相对多一些,平均来说的话,大概是投资一千万美金,占10%股份,公司估值在差不多一亿美金左右……单个案子也可以投到5000万美金”。
这里有个有趣现象。如果各位有心观察,一些VC确实擅长投B轮,逻辑也合理,赛道跑出排名之后出手,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下注,风险和收益是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说回渶策,若看投资出手,风格更加鲜明了。甘剑平将渶策的打法描述为“特种兵一对一作战”。翻看渶策已投的24个案子,平均一年10个上下,数量虽不算多,但基本都是领投或独家,透露着精准和强势。轮次上,A、B轮项目数量最多;赛道上,消费、科技、平台都有布局。
更细一些看,消费赛道覆盖了母婴、Z世代、宠物、潮牌等细分,项目包括智能宠物小佩宠物、婴童食品秋田满满、Z世代服装Beaster、童装出海品牌PatPat、潮玩品牌ToyCity、潮流零售KK集团等等。如果KK接下来顺利上市,渶策也将迎来一个IPO。
科技也投得硬核,多数案例都与红杉、高瓴、启明、五源、凯辉乃至字节、腾讯等头部机构和CVC同框,投资项目比如家庭清洁机器人甲壳虫智能、AI应用平台元初智能、服装柔性供应链飞榴科技、医疗科技公司圆心科技、光芯片公司敏芯半导体等等。其中,圆心科技也已赴港递表。
平台型项目也很多元化,比如社区生鲜电商十荟团、会员制电商平台全球骑士特权、闲置奢侈品平台胖虎等。
目前,渶策的打法是自上而下做研究,找到细分行业领跑者,定向单独接触之后再做评估。
这种“狙击手”的打法,很多时候是出于口袋深浅的局限,但对于甘剑平,更像是一种主动选择。甘剑平曾在投中网专访表示,“不相信集团性的覆盖打法,你如果把行业分析清楚了,就能知道领跑者是那几家,你完全可以跟他们单独接触”。
还是那句话,投研+“掐尖”的方法本身并不出奇,投资圈大家都在用,但用不用得好,这就见功力了。
不论看规模、看赛道、看阶段、看投法,渶策这家新锐透着一股老练。
不覆盖,不从众
渶策资本刚满两年半,谈成绩还早,但当下呈现出的一些特质却很有想象空间。
先谈谈甘剑平。作为六度上榜全球投资人Midas榜单的投资人,从业20年的JP参与过凯雷、启明多只基金的募投管退全环节,有穿越周期的底气。
说他“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不为过。单飞之际,甘剑平给出过一个数字:累计为LP带来十几亿美元回报。
数字就是底气,履行“非共识”的底气。
举两个例子。一是知名投资人们都在说互联网平台机会减少的时候,甘剑平仍认定还有大平台机会,这让我想到了当年BATJ群雄林立之际,几乎没有几位投资人想到竟还能杀出个拼多多,一个市值早已超越百度的超级互联网平台。
不敢断言机会是否存在,但“非共识”在风险投资可能意味着什么?自然不需要我多说了。
另一例子是甘剑平在科技布局的前瞻性。
2020年6月投中峰会,疫情阴影仍在笼罩。在那次顶尖投资人云集的现场,特殊时期“不要换赛道,不要换策略”成为共识,但当时的甘剑平明确表示,要增加新条线:硬科技——科创板、创业版的放开,带来了新的“卡位”机会。
一家成立不到一年的新基金,在一个不确定性峰值最高的时刻,却做了加法挑战一个相对新的领域。
但把时间轴拨回当下,这段日子科技投资是怎样的烈火烹油之势,大家也都看到了。
再来,渶策的核心成员共事已久,稳定、互补。
别小看了这一点。投中网在《中国VC没有合伙人》一文写道,中国VC合伙人文化正在走向式微,规模化、机构化都是合伙人制度的“天敌”。某种程度来说,一家基金的兴衰成败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合伙人构成、决策机制、分配机制正是几大核心因素。
现在来看,渶策在“人和”有两点优势。
一是三位合伙人是老拍档。甘剑平与胡斌相识16年,曾分别在互联网公司和启明创投共事,第二年加入的周凌霏也是甘剑平老搭档了,当年进入启明正是甘剑平招进来的,与上述两位分别共事10年和6年时间。
两位投资老兵加一位80后新锐,各自拥有擅长领域,在代际上也有互补性。
二是渶策坚持小团队作战。上文提到,甘剑平并不崇尚覆盖打法,推测大概不会走规模化路线。决策和分配机制暂时无从得知,但小部队作战至少在组织结构上规避了“集中决策”和庞大压力。据悉,渶策的deal team日后也将维持在10人上下规模。
除了组织和打法,渶策还面临另一个挑战。单飞以来,甘剑平在美元市场的募资号召力不但没走弱,反而持续扩大,但反过来说,人民币募资暂时还没消息,也没宣过新基金。
所以可以推断的结论有三:第一,渶策定的标准高;第二,人民币市场沟通成本高;第三,我不信甘剑平不着急,但想必没有“那么着急”。
作为一名20多年投资生涯的投资人,他见识过真实的大周期。细数他现在对基金策略的想法,比如募大基金,组小团队,投B轮……这一整套思路,其实是一个有长期经验的人针对当下市场做出的反应,而且这些反应不是被动的,尤其前面提的小团队、投B轮,都带着明显的主动性。
这就是“非共识”,不是与所有人全然相反的策略,但细看每个小局部的逻辑都不太一样。
不好说这是代表“另一种先进”还是“另一种固化”,但成立渶策之后,甘剑平总在说,投资的黄金时代来了,他也在不断迈出舒适区——从大基金合伙人到单飞创办机构,从消费互联网到硬科技,想必下一步就是美元市场迈到人民币市场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