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开年震荡引发投资者关切,在结构分化的行情中,固收及“固收+”类型基金产品的优势愈发凸显。博时固收名将过钧掌舵的全新“固收+”产品——博时浦惠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A类代码:014158,C类代码:014159)正在火热发售中。
博时浦惠一年持有期混合拟任基金经理过钧,现任博时基金首席基金经理,拥有超20年从业经历和超17年投资经验,任职投资年化超11%。他自2005年加入博时基金,历任博时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固定收益总部公募基金组负责人,共管理博时信用债券、博时新收益、博时双季鑫6个月持有期共3只公募基金。
过钧代表作之一——博时信用债券A(2009年6月10日-至今),是其管理时间最长的基金,善于把握金融板块内行业配置机会,累计回报273.87%(业绩基准为65.61%),年化回报为11.14%(业绩基准为4.12%),成立以来有7年同类排名榜首,获得晨星、海通证券、银河证券、上海证券、济安金信星级评价。过钧代表作之二,他当前管理时间最长的灵活配置型基金——博时新收益A(2016年2月29日-至今),是一只0-95%的股票仓位的灵配基金,在吸收博时信用债优秀管理经验基础上增强了进攻性,任职累计回报136.80%(业绩基准为46.24%),年化回报为16.15%,超越同期上证指数。2021年以来,博时新收益回报为24.67%。
目前,在全市场2700多位基金经理中,过钧以出色的业绩回报,被誉为稀有的“双10”基金经理(管理单一基金任职时间满10年,任职年化回报大于10%),他是为数不多的偏债型基金经理,堪称固收业界翘楚。过钧曾留学美国,擅长分析海外宏观市场。他坚持基本面至上和价值投资,认为大类资产配置才是投资业绩的真正来源,同时擅长各类资产的估值比较,重仓低估品种尤其是低市盈率、高股息率品种,擅长对传统行业证券的投资,坚持中长期持有。
博时浦惠将基于既定的投资策略,结合自上而下的宏观分析与自下而上的市场趋势分析,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互相补充,充分追求风险与收益的高性价比。该只基金将在股票、债券和现金等资产类别之间进行相对稳定的适度配置,进行前瞻性决策,在资产配置层面着重规避系统性风险。在建仓方面,将平衡股债搭配,争取超额收益。固收方面,将以信用为底仓,发挥骑乘效应,精选大类资产标的,选取低估值高价值企业,尤其是低市盈率、高股息率品种。
基金的1年持有期可减少频繁申购、赎回带来的流动性冲击,也有益于提高基金投资组合久期的稳定性和投资策略的一贯性,有利于择时、择券以及久期策略。在此期间,可精挑细选逐步配置性价比更优的券种,力争投资回报的稳定性,并满足投资者一定的流动性需求。
过钧在2021年四季报中表示,2022年一季度,判断宽货币加宽信用政策组合将有利于经济数据的企稳。在债券投资上,短期政策潜在利好使得收益率维持低位,但需要警惕利好兑现后的可能调整,毕竟债市静态收益和风险资产相比并不具有太大吸引力;信用债市场同样需要关注高估值资产的风险以及中低等级信用债可能的错杀机会。由于估值处于高位,转债市场将更多的依赖于正股的表现,而非转债自身估值的扩张;拐点期股票资产的表现将更多取决于经济数据的改善幅度,部分旧经济品种将有望有更好的市场表现。
受益于较好的中长期业绩,博时基金固定收益类基金管理规模逐年增长。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其公募债券基金规模为2726.79亿元,位居2/132。
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中国内地首批成立的五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也是目前我国资产管理规模最大与管理公募产品数量最多的基金公司之一。作为价值投资理念的首倡者和坚定的践行者,博时基金在业内率先进行了投研一体化改革,形成了研究驱动型、多元化的风格投资策略,以良好的业绩赢得口碑。截至2021年12月31日,博时基金公司管理资产总规模逾1.8万亿元,累计分红逾1561亿元,是超1.5亿用户的信赖之选。(数据来源:博时基金2021年四季报)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和债券等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情况不同,投资人既可能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收益,基金净值存在波动风险,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投资者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产品概要》等法律文件,及时关注本公司出具的适当性意见,各销售机构关于适当性的意见不必然一致,本公司的适当性匹配意见并不表明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或者保证。基金合同中关于基金风险收益特征与基金风险等级因考虑因素不同而存在差异。投资者应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情况,结合自身投资目的、期限、投资经验及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不应采信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销售行为及违规宣传推介材料。(CIS)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