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中,8家物业公司实现上市,占我国目前物业上市公司总数的40%左右,房企拆分物业板块上市热潮仍在发烧。2020年以来,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正荣服务、金融街服务、鸿坤集团旗下香港烨星控股(原鸿坤物业)等5家物业公司提交了赴港上市申请;同时,卓越物业、朗诗绿色生活以及华润置地旗下物业管理企业也被传出上市的消息。
除夕当天,金融街物业及宋都服务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1月31日,鸿坤物业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目前已经通过聆讯;2月24日,大本营在河南的兴业物联通过港交所聆讯,有望成为春节复工后第一家上市的物业股。
“近两年,房企分拆物业板块上市欲望强烈。一方面,物业板块上市之后会获得金融机构青睐,有新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物业品牌的建立,对开发主业新建住宅溢价率提升有所反哺。”某物业企业高管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巧合的是,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深了物业与业主的信任体系强度,在基础服务和增值性服务业务方面都有正向影响,可谓物业企业上市的绝好机会。
打通“最后一公里”服务半径
治疗一线在医院,防护一线在物业。在这场无声战“疫”中,过去你可能认不出面孔,叫不出名字的普通物业人,一直没有缺席。
从1月20日至今,每天背着40斤的药桶,手脚被药水浸泡,穿行于楼道、电梯间、地下室各个楼层中,这是湖北宜昌鸿坤·国宾壹号小区一名保洁员工作的“家常便饭”。分类包装1万斤蔬菜,送到社区1000多名业主的家门口,这是鸿坤一线物业人每日“身兼数职”的日常。
“无论是室内消毒、送菜跑腿、代缴电费等产品与服务上门,还是物业人员身兼数职的公共卫生防护,都让业主与物业关系变得更为融洽。”鸿坤物业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表示,我们有一个业主称,看到这样的物业才觉得物业费交得值,下次不会拖欠了。
“过去,一直对物业的最后一百米‘护城河怎么去挖’探讨颇多,这一场疫情造就了现在就构成了‘护城河’,并且有机会能够挖深。”中国指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疫情,物业服务企业的抗周期、抗风险、政策支持的属性显著体现,不仅赢得客户认同,为物业费收缴与定价奠定基础,另外智能运用推广,服务模式转变,为社区增值服务发展提供契机;同时,资本市场对物业企业价值高度认可。
“在疫情中积极作为的物业企业,将加深业主信任感,为家政、居家服务等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场景建立强连接。”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信任和强联系将对基础服务的物业费收缴率正向相关,同时也利于培养增值性服务消费习惯,线上引流效果明显有利于后期“宅”经济类业务嫁接,开拓物业收入的新渠道,为其在资本市场的估值加分。
疫情助推物业企业加速上市
“疫情来时,对物业企业是危也是机。”某物业企业高管向本报记者表示,好的物业能把握住机会,重新审视物业的角色,在服务上下功夫,真正可以从过去地产企业的附属品成长为未来空间广阔的独立运营的物业品牌,这也是房企忙于分拆上市的动因。
总体上看,与前一波上市的保利物业等企业不同,这一波提交IPO申请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但服务运营各有特色。
以提交IPO申请的鸿坤物业为例,起家北京,拥有15年以上的发展历史,主要为普通住宅、高端别墅、商业综合体、写字楼、公建、产业园等多种业态提供物业服务。
据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前8个月,鸿坤物业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92亿元、2.51亿元及1.75亿元。整体看,在总体营收及净利润上的增长比较快,2016年-2018年营收复合年增长率达到46.8%,净利润复合年增长率则为45.6%。目前其管理的总收益建筑面积约为490万平方米,合约建筑面积为710.9万平方米,分布在8个城市,预计2021年将成立11间新附属公司或分支机构及收购最少两间物业管理服务公司。
“我们的原则是有质量增长,不盲目扩张。”鸿坤物业某管理层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同时希望可以凭借多业态均衡发展尽快向头部企业经营规模靠拢。
开发主业规模不是TOP30的房企,旗下物业板块想要实现规模发展,无疑需要上市带来的品牌溢价、融资渠道和获得认可的高估值。目前来看,2月份以来,雅生活、中海物业等港股物业板块均有不错表现。截至2月25日,奥园健康每股股价为8.42元,相较于1月底,涨幅达55%。
“疫情提升了物业费收缴率和社会认可度,资本市场关注的是物业本身有稳定收入,这是物业公司的机遇,预计接下来将有更多物业公司走向资本市场。”黄瑜向本报记者表示,做好基础服务同时,能不能做好与资本市场的对接,以及未来对增值服务的挖掘,这是对物业公司接下来的挑战。
证券日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