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霞
近日,湖州市《“两山”转化提升年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出炉。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一直“向绿而行”的湖州拉高标杆、自加压力,明确了开足“绿色引擎”进一步拉动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决心和路径。
2020年湖州提出了打造绿色发展标杆的更高目标。一手布局高端产业,建立总规模500亿元的绿色产业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力争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5%;一手推进绿色转型,以绿色工厂星级管理体系升级版为抓手,聚焦绿色工厂提档升星和小微园区绿色化管理,加速工业经济“向绿而行”。
在湖州,“绿色”二字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这得益于当地政府创新建立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自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该市已出台美丽乡村建设、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等一系列与生态文明有关的法律法规,加上不断完善的生态文明标准体系和制度创新,立法、标准、制度“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已基本建立。
根据中国投资协会、瞭望周刊社《环球》杂志、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和第三方绿色评级机构标准排名调研编制的《2019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显示,湖州以85.7的绿色指数在169个城市中位居榜单第13名。
经济发展质效持续向好
2018年,面对深刻变化的发展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民生稳定任务,湖州市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三大攻坚战初战告捷,实体经济稳中有进,实现高质量赶超发展呈现良好局面。
2018年湖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19亿元,同比增长8.1%,增幅居浙江省第二位;财政总收入达到490.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7.1亿元,分别增长20%和20.9%,增幅均居浙江省第一位。
在实体经济方面,2018年湖州市以绿色智造为引领,扎实开展产业质效突破行动,被评为全国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2018年湖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其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4%、9.5%和11.7%。
2019年湖州市紧紧围绕“一四六十”工作体系,聚焦聚力高质量赶超发展,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中向好,质效提升”的发展态势。数据显示,2019年湖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22.4亿元,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湖州市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
此外,2019年湖州市还实现了人均GDP超10万元、财政总收入超500亿元和地方财政收入超300亿元的三个历史性突破,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湖州市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稳定。2018年湖州凭借43080元在《2019年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中排名第21位。
数据显示,2019年,湖州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673元,同比增长9.4%。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9028元,同比增长8.5%,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34803元,同比增长9.6%。
加强绿化
2017年7月,湖州市出台《关于深入践行“两山”重要思想加快推进湖州绿色发展的意见》,大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湖州绿色发展,全力争做践行“两山”重要思想样板地、模范生。
《意见》明确,目标到2020年,湖州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绿色低碳发展格局,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其中,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湿地保有量达71.7万亩。
2017年,生态环境部公布全国第一批13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湖州市位列其中。但湖州人不知满足于此,力图走出一条以政策创新为驱动力的“两山”实践新道路。
为此,2018年,湖州市委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规划研究。《规划》指出,湖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环境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经济生态化模式初步形成。
湖州着力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建设全国一流的“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力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州经验”“湖州样本”。
《2019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显示,2017年湖州市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7.5平方米,排在第15位。
2018年,湖州市共造林更新9916亩;新植珍贵树156.8万株;新建和改造提升平原绿化1.98万亩;建设珍贵彩色森林8.2万亩;完成茶园林业生态修复3.06万亩;创建5个省级森林城镇和7个市级森林城镇。2018年湖州市的森林覆盖率约为48.4%,但却低于浙江省61.2%的平均水平。
对此,湖州以建设生态样板城市为着力点,全力打造全域美丽的花园样板、绿色优质的经济样板、乡村振兴的幸福样板、改革创新的制度样板、低碳绿色的生活样板。
为持续推进国土绿化美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按照省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方案,到2024年,湖州市新增造林3.7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57%,其中2020年新增造林1.02万亩。
湖州全域“复蓝”
由于地理位置和域内传统产业集聚,空气质量不佳一直是湖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湖州的空气质量始终排在浙江省后两位。
2018年湖州积极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2018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一年时间内,环科院技术团队配合湖州编制了《湖州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湖州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及湖州市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重点行业整治规范等。
此外,湖州实施环境从严执法九项铁规,全力补齐污染防治领域短板,绿色发展指数居全省第二位。
2018年,湖州市环境质量状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湖州市区PM2.5平均浓度36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4.3%,较2013年下降51.4%,全省排名第四;空气优良率71%,提高2.5个百分点;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82,排在榜单第24位,为达到湖州蓝还需加强大气污染治理。
2018年,湖州持续推进“湖州蓝”可持续行动计划,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淘汰和整治“低散乱”企业及作坊6749家,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20家。其中,深化整治涉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445家,建成运行乡镇(街道)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60个。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9700亩,新增珍贵彩色森林8.2万亩。
2019年湖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全省“四大”建设,正式设立南太湖新区。全力开展民生痛点整治攻坚行动,全面小康指数跻身全国地级市前二十名,实现平安湖州建设“十二连冠”夺金鼎,“中国治理的世界意义”国际论坛在湖州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之治”的“湖州样板”。
交通和生活噪声源是主要噪声源
工业是全社会能源消费的主要领域,湖州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60%左右,是能源“双控”工作的主战场。
2018年,湖州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1.01吨标准煤/万元,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6.4%。能源利用效率得到较大提升,但全市单位增加值能耗水平仍然较高,相比全省还有一定差距。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水平高于全省31.2%。
此外,随着淘汰落后产能、淘汰高污染燃料等工作推进,散煤消费已经大幅缩减,煤炭减量空间进一步压缩。
《2019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显示,湖州市的人均能源消费量达到了6吨标准煤/人,在上榜城市中排在第30名。
2018年,湖州全市所有行政区域的功能区噪声总超标率为21.9%,其中昼间超标率为0,夜间超标率为43.8%。总超标率同比上升15.6个百分点,夜间声环境质量相对较差。
交通噪声源和生活噪声源仍是影响城市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噪声源。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路长计权)为67.8分贝,相比上年上升2.9分贝;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面积计权)为51.5分贝,相比上年下降1.1分贝。
从《2019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来看,湖州的环境噪声声效等级排名较为靠后,与西宁、绍兴、济南等较为接近。
在标准排名监测的169个城市中,环境噪声声效等级超过55(含55)的城市为21个,占比约为37.5%,而湖州环境噪声生效等级仅为53.7。
针对环境噪声问题,湖州市还需进一步加强源头管控,加密督查、严格问责,有效控制噪声污染。
2019年,湖州生态保护成效令人瞩目。站在高起点,湖州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域美丽。《“两山”转化提升年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要确保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三美”同步推进;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污水零直排提前两年完成全省目标;推进“湖州现代环境治理数字驾驶舱——绿水青山”智慧平台建设,实现全方位、全时段、全过程的生态环境综合管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