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村集体家底摸清:村均资产超过816万元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张蕊每经编辑 陈旭
近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消息,回应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相关情况。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从2017年开始,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历时3年,这项工作于2019年底基本完成。
从清产核资结果看,全国农村集体家底有多少?全国可以给集体带来收益的资产有多少?实力较强的村占多大比例?近日,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集体账面资产6.5万亿
《意见》指出,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是顺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要对集体所有的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产核资,摸清集体家底,健全管理制度,防止资产流失。
农村集体资产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集体所有的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第二类是用于集体统一经营的经营性资产,第三类是用于公共服务的非经营性资产。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以来,中央和地方累计安排专项资金26.7亿元,确保清产核资工作顺利开展。
截至2019年底,全国拥有农村集体资产的5695个乡镇、60.2万个村、238.5万个组,共计299.2万个单位,完成1.2亿张报表在线数据报送。全国农村集体家底基本摸清,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资产总量庞大。全国共有集体土地总面积65.5亿亩,账面资产6.5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3.1万亿元,占47.4%;非经营性资产3.4万亿元,占52.6%。集体所属全资企业超过1.1万家,资产总额1.1万亿元。
二是固定资产占比近半。固定资产为3.1万亿元,其中2/3是用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的非经营性固定资产。
三是资产高度集中在村级。村级资产4.9万亿元,占总资产的75.7%,村均816.4万元;乡镇、组级资产总额分别为0.7万亿元和0.9万亿元,分别占比11.2%和13.1%。
四是集体经济实现“强体壮身”。许多村将近年来财政项目投入到集体经济组织形成的固定资产纳入账内管理,清理了一批有失公允的经济合同,核销了一批债权债务,盘活了一批闲置资产,丰富了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可以说,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基本摸清了全国农村集体经济资产家底。”上述负责人说,通过这次清产核资,不仅掌握了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的整体情况,对资产的构成、分布和运营等也有了全面了解。
他介绍,从资产构成看,全国有3.1万亿元经营性资产,这类资产是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预期可带来收益的厂房、商铺、机器设备等经营性固定资产超过1万亿元。未承包到户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集体土地资源共有15.5亿亩,其中,有36%对外出租经营或投资入股到新型经营主体。
“村庄之间资产分布还不均衡,有超过3/4的资产集中在14%的村。从资产经营收益看,有10.4%的村收益在50万元以上,主要集中在城中村、城郊村和资源充沛的村庄。”该负责人表示。
固定资产增近7500亿
“这次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是改革开放后规模最大的一次清查,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效。”该负责人说。
具体而言,首先是明晰资产权属,基本摸清了集体家底。
通过这次清产核资,查实了集体资产存量、价值和使用情况,基本实现“底清账明”。老百姓说,“清产核资让过去的‘一锅粥’变成了现在的‘一本账’”。清产核资后集体资产总额增加8000亿元,增幅14.2%,其中,固定资产增加近7500亿元,主要是近年来财政项目投入到集体经济组织形成的非经营性固定资产。
其次是健全相关制度,提升了规范化管理水平。
各地通过清产核资,进一步完善了集体资产清查、登记、保管、使用、处置、定期报告等制度,使集体资产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
如山西、四川、陕西等省份制定非经营性资产确权及管护办法,重点对学校、道路、水利设施等资产的产权归属、管护主体及管护责任作出规定。
再次是盘活了集体资源资产,促进了资产保值增值。另外,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完善了乡村治理机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