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家欢喜几家愁,楼市分化加剧,调控如何更加精准
中指院报告显示,上半年重点城市新房成交面积同比回落,绝对规模为2015年以来同期最低;3月以来市场逐渐恢复,5~6月成交面积已接近近3年同期平均水平。上半年50个代表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月均成交面积在2240万平方米左右,同比下降15%左右,成交规模为2015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
但是,苏州、杭州、温州三地却是“逆水行舟”,逆势而上,上半年的新建住房面积增幅分别达到27.38%、13.17%和10.66%,成为中指监测的20城中涨幅最高的三逐步形成城市。特别是苏州,仅6月份就成交新房12409套,成交面积148万平方米,环增132.94%,同比上升108.59%。
有欢喜,就有忧愁,在苏州等地为楼市的成交火爆欢天喜地的同时,曾经一度也火爆市场,成为房价上涨增幅最高城市,受到投资者、尤其是炒房者全民所有的西安,上半年新房市场却十分惨淡、1~6月成交面积仅为310.32万平方米,同比下跌53.18%。而中指重点监测的20个城市中,也有12个城市成交面积同比下降,占比达到60%,其中一线城市上半年同比少卖了3.6万套房。
这也意味着,楼市正处于逐渐分化状态,且分化的速度在加快人、现象趋明显。产业基础好,经济转型速度快,市场活跃度强的城市,无论是新建商品房成交,还是土地转让,以及购房者心理,都趋于升温甚至火爆。上半年新建商品房成交增幅居于前三的苏州、杭州、温州,都是经济和产业比较活跃的地方,外来人口、人口结构等也都是数量最多、结构最合理、创业创新型人才比较集中的地区。特别是杭州,近年来外来人口增加的速度非常快,且人口的素质和层次都比较高。因此,杭州在进入新建商品房成交增幅前三位的同时,上半年土地出让收入更是达到1757亿元,相当于5个深圳,高居全国第一,且比排名第二位的上海还高出400亿。殊不知,上海上半年土地收入的增幅高达97%。不然,差距更大。因为,排名第三、增幅与杭州只相差一个百分点的北京,土地出让收入只有1143亿元,比杭州少了600多亿。
从楼市格局变化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新建商品房成交还是土地出让收入情况,位居涨幅前列的,成交金额大的,都是产业发展比较好、经济转型比较快、人口进出活跃度比较大的东部城市,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市则活跃度明显不足。特别是准一线城市,在楼市的分化中,处于明显向上的格局,这也给楼市调控政策带来的了新的考验。
众所周知,目前的楼市调控政策,核心是两大方面。一是“房住不炒”,一是因城施策。“房住不炒”是定位,是谁也不能突破的调控底线。如果出现炒作等方面的问题,就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必须坚决遏制、严厉打击。否则,追求城市政府责任。所以,从提出“房住不炒”定位后,楼市调控就是围绕定位而展开的,有关方面也是依据定位评价地方的楼市调控效果的。一旦出现炒作和房价上涨现象,就立马启动问责程序。从这些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地方对“房住不炒”定位还是有敬畏的,是不敢轻易触碰的。
因城施策,目的是想改变过去“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调控方式,解决越调房价越高、越调房价越涨越快、地方与中央在楼市调控上捉迷藏的问题。应当说,实施因城施策后,调控效果确实比此前的“一刀切”好得多。但是,也暴露出新的问题,那就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相互观望、相互攀比、相互试探,而缺乏“自我”,形成客观上的“一刀切”,继而造成市场的严重分化。实际上,所以实行“因城施策”,就是希望地方依据本地实施,实行不同的调控政策,从而达到全国市场的平稳与健康。譬如库存较多的城市,可以在调控上松一点,甚至放开调控。房价上涨动力比较强的城市,则可以继续从严调控。可是,库存较多的城市,也担心房价上涨和被问责,不敢松绑调控政策,造成“因城施策”效果没有完全达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