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漫长的宅家网课,我儿子终!于!开!学!了!
房婶乐开了花,终于送走了小“神兽”,可以松一口气了。但有的家长却还在忧虑,自己的孩子即将面临无学可上的困境。
这些家庭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非京籍家庭,这些孩子又被称作:非京籍孩子或流动儿童。在北京,不管你是985的博士,还是上市公司的高管,只要你没有户口,你孩子上学就难如登天。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北京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为112.8万人,其中非京籍47.08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1.74%。而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这个数据到今天还会更多。
中国义务教育普及这么些年,按理说有学可上并不是难事。但由于北京严苛的中高考政策,这些非京籍孩子想留在北京好好上学,困难重重。
非京籍孩子上学到底有多难?今天叔就来给大家好好说道说道。
非京籍们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和其他本地孩子一样的上学待遇,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搞到一个北京户口。(废话!!)否则不论你的孩子多么优秀,最后还是要回到原籍或者其它城市参加高考。但作为全国落户政策最严苛的城市,想在北京落户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儿。详情可以参照《落户必看!郑云龙上班三个月落户,合理合法,你心动了吗?》
传送门:《落户必看!郑云龙上班三个月落户,合理合法,你心动了吗?》
总结一句话:如果你不是高端人才,或者有钱人,基本与落户无缘。除非你有一个和郑云龙他老妈一样牛掰的妈。
在北京如果没有户口,即便你是个生活条件不错的中产,也照样要接受现实的毒打。
首先,要说明一下,非京籍孩子并不是不能在北京上学,前提是要满足条件。
以幼升小为例,只要提供“四证”,就能具备在北京上公立学校的初步资格。小升初的要求也差不多。
说是“四证”,其实真要算起来,足足要有28张,门槛相当高。
北京各个区的规定也不一样,比如,有些地区要求家长居住和工作都在本区,有些要求父母都要在同一地区交社保。还有的地区会优先有学区房的学生,没有的只能往后排。
为了让孩子能顺利上学,家长可谓是绞尽脑汁。有些找其他公司挂靠社保,还有些干脆自己注册了公司,更有甚者办了假离婚,最终闹成真离婚,家庭破裂。
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即便是办齐了各种证件,同等条件下,大部分学校往往都会优先选择京籍孩子。如果学校招满了,这些非京籍孩子就无法入学。
前些年网上疯传的一篇文章《非京籍孩子上学到底有多难?》,讨论度火到直接被404。文章记录了一位非京籍的妈妈为孩子办理入学的过程。这对父母收入不错,是典型的中产,生活条件起码超过了90%的北京人。
为了让孩子顺利入学,这对父母忙前忙后,结果,最后还是因为居住证卡在6个月时限,而不满足入学要求,被拒之门外,最终只能靠移民来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
这篇文章为何被删,又是在掩盖什么?掩盖的是一个教育资源极度不公平,政策极度不人性化的真相!
公众号【血拼有意思】后台回复“上学”查看《非京籍孩子上学到底有多难?》原文
如果,公立学校上不成,孩子就只能去私立学校,走出国留学这条路,依然要面临与孩子分离的问题。而且,私立学校也并不是有钱就能上的,就算年薪千万,也有可能不能入学。
粉笔的CEO张小龙就曾在网上吐槽,自家孩子不能上私立学校的事儿。
越好的学校要求越严,有些甚至需要摇号排队,会对身份要求有所限制。比如,有些学校不招收大陆的孩子,要求父母都是外籍等。
所以,即便是富人也只能出国。如果既不想承担回乡高考的压力,又想让孩子上北京的大学,唯一的办法是:建议您先搞个双国籍。毕竟外国人去清北可是比咱们容易多了。
这些中产家庭,奋斗一生,不过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条件,但兜兜转转却发现,光是在孩子上学这件事上就这么的无能为力。拼死拼活,最后还是要让孩子远渡重洋,这其中的苦楚实在难以言说。
中产尚且无法解决孩子升学的焦虑与无奈,没钱的家庭就更难了。
对于他们来说,有几条路可走,但条条看起来都是死路。
第一,从小让孩子在原籍上学,在原籍高考。
这样孩子能够从小适应当地的教学水平,比较有利于考试。但从另一个方面说,这意味着孩子从小就要和父母分离,在家做留守儿童。这会造成孩子从小缺乏陪伴,影响身心健康不说,亲情也会疏离。
更严重的是,由于家里的爷爷奶奶年龄普遍偏大,对孩子的防护的照顾往往不能周全,留守儿童们常常会遭遇一些恶性事件。
留守儿童被性侵的案件屡见不鲜
家长一方回家陪护孩子也是可以的,但两方长期异地,会对夫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大家应该都懂。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出门务工是因为家乡没有工作机会,不能满足生活所需。如果两个人都回家,那显然是不现实的。
在北京我不能陪你,回到家乡我不能养你,这是个多么两难的抉择。
第二,在北京就读公立学校。
理论来说,这些孩子也是可以就读公立学校的。但操作起来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
有学者分析:
有条件入读公办学校的儿童,父母多为非京籍白领、部分稳定就业蓝领、有自己店铺做小生意的打工者。而快递小哥、家政工、餐厅服务员、菜市场个体户等的孩子,大多只与公立无缘。
那些严苛的“四证”就是一道道门槛,将这些孩子挡在了门外。这些父母往往没有社保,不能提供在职证明。再加上近几年,入学门槛越来越高,各区开始实行“六年一学位”政策,有些房东会不愿意提供相应材料,担心影响自家孩子上学,很多家长因材料凑不齐,失去入学资格。
第三,打工子弟学校。
北京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有两种,一种是有钱人上的国际学校,另一种是专门为这些孩子们准备的打工子弟学校。
这类学校学费不高,门槛相对较低,但往往教学质量不高,老师素质参差不齐。孩子是可以留在身边了,但却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很有可能被耽误。赌上孩子的前途,获取一个上学的资格,这背后有多少无奈与心酸。
令人心痛的是,由于办学场地,教学资质等问题,北京越来越多的打工子弟学校被关停,从巅峰时期的350-500所,到如今只剩下七八十所。
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很多学生都回家了。打工子弟学校不比公立,完全是自负盈亏,学费是支撑学校运行的重要收入来源,没了学费,不少打工子弟学校都在面临倒闭的风险,今年数量还会更少。
打工子弟学校数量的缩水带来的是更多的非京籍孩子无处可去。同时,为了生存下去,很多打工子弟学校又逐渐走上了向高端高收费转型的路径,这让一些非京籍家庭难以负荷,腹背受敌。
不断抬高的上学门槛,持续挤压着非京籍孩子最后的选择空间。有的孩子出生就在罗马,有的孩子经过父辈的努力也能在起跑线上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枪声一响,其他人已经跑了出去,这些非京籍孩子却在后退,离起跑线越来越远。
在近乎冷酷的政策背后,叔似乎看到了几个大字:赶出亻氐 立 耑 人口。
等到初中,这些家庭又将面临新的困难。
根据北京有关中考的政策,只有“九类人”可以报考北京的普通高中。
而其他学生,不论有多么优秀,都只能上中职。
但问题是,无论是哪类人,没有北京户口,都无法参加北京高考,最终还是要离开北京。因此,如果非京籍孩子想考取本科,还是趁早走人为妙。
于是,他们又会面临新的抉择:是回到家乡,还是去其它城市?
由于北京的教学内容和考试难度和其它省份差异过大,等到高中再回原籍上学,很有可能无法适应,不能跟上,特别是那些高考难度达到地狱级别的省份,想考取一个好学校几乎不可能。所以,如果决心回原籍,一定是越早越好。
可这样又会回到最初的起点:成为一个留守儿童。
既希望能陪伴孩子,又希望孩子等得到相对好的教育,很多非京籍家庭走上了最后一条路:双城生活——到天津或者河北读书。
天津考试难度较低,录取率高,教育水平比较好,落户相对简单,通勤也很方便,成为很多非京籍家庭的首选。
当然,也只是相对简单而已。对于那些既没学历又没房产的非京籍,这条路根本走不通。
于是,剩下那部分的非京籍孩子都选择了去河北读书。在河北读书有很多好处:大人不必抛弃在北京的工作,和孩子也可以定期见面,最重要的是即使没有户口也可以异地高考,需要的材料比较容易获得。
但劣势也很明显,河北的高考难度比较高,一个常年在北京学习的孩子,去到河北很可能无法负荷这样的节奏和压力。
因此,很多家长都会选择在小学或者初中的时候就把孩子送到河北。按照距离远近,一个星期~一个月可回家一次,去的学校一般不会是本地最好的学校,可能是一些民办私立学校,教学质量层次不齐。虽然不尽如人意,但这已经是非京籍家庭无奈之下最好的选择。
至于最后到底能不能考上好大学?就看这些孩子自己了。
有人把这些孩子形容为“坐在北京门槛上读书的孩子”,这个门槛,以三河、廊坊、香河、大厂、衡水等河北市县为主,并渐渐形成了一个“环京教育圈”,为北京的人口调控政策买单。
所以大家看出来了吗,这一个个选择就是一道道门槛,层层筛选,筛掉的是那些底层的孩子,本质上还是在掐尖儿。
中产家庭通过教育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孩子亦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攀升。虽然过程多有艰难曲折,但好歹是有机会的。穷人却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们只能落寞回乡,或者在城际间徘徊。
那些关于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叔没看到,只看到了阶层的固化。一道道关卡,让这些孩子的上升之路越来越窄。
寒门再难出贵子,唉,难啊!
公众号【血拼有意思】后台回复“上学”查看《非京籍孩子上学到底有多难?》原文
更多隐藏文章不便发布,搜索公众号【血拼有意思】,或加微信youyisixiaobai索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