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霞
9月21日,沈阳市统计局通报显示,沈阳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当月增速从4月实现由负转正,已连续五个月实现正增长,8月,沈阳规上工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
在城市综合能力方面,据中国投资协会、瞭望周刊社《环球》杂志、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和第三方绿色评级机构标准排名调研编制的《2019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显示,沈阳在169个城市中以绿色指数75.8位列榜单第四十四位。
居民消费承压
2018年,沈阳市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推进“一带五基地”建设,深入实施辽宁“五大区域发展战略”,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数据显示,2018年沈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92.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4%,跑输全国增速。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1%、37.8%和58.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75766元,同比增长5.3%。
全年沈阳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0.6亿元,同比增长10.0%,其中各项税收578.1亿元,增长7.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64.9亿元,同比增长12.9%。财政用于重点民生支出达到776.4亿元,同比增长7.8%,基本民生保障标准稳步提高,其中,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9.2%,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8.9%,交通运输支出增长38.3%。
从居民获得感来看,2018年,沈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054元,同比增长6.5%;人均消费支出32235元,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30元,同比增长6.9%;人均消费支出11395元,同比增长8.1%。据沈阳市统计年鉴显示,2018年沈阳市常住人口831.6万人,其中城镇化人口673.6万人,测算得出城镇化率为81%,据此计算,沈阳全体居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38824元,位于《2019年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中间水平。明显看出,沈阳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明显。此外,沈阳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不及消费支出增速,居民消费承压。
2019年,沈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7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2%,依旧跑输全国平均增速。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77777元,增长4.0%。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30.3亿元,同比增长1.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48.2亿元,同比增长8.6%。
2019年,沈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786元,同比增长6.2%;人均消费支出34137元,同比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24元,同比增长9.6%;人均消费支出12101元,增长6.2%。
沈阳作为辽宁省会城市,作为老工业基地转型较为困难,经济发展相较于其他省会城市较为平缓。
水土流失在“增绿”
沈阳经济水平发展平缓且属于重工业经济,因此林业生态建设历史欠账多,森林覆盖率低,在全国同级别城市中居于落后地位。同时,沈阳的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问题也较为严重。
十八大以来,沈阳相继开展了荒山绿化、退坡还林、沈西北阻沙带、防沙治沙、湿地绿化、村屯绿化、水系绿化、生态屏障保护提升八大工程,完成造林面积逾5万公顷,生态成效显著提高。
近年来,沈阳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城市绿化和林业建设发展再上新台阶。
2017年沈阳实施道路、水系、公园等重点区域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全市绿化造林7753公顷。年鉴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底,沈阳市绿化覆盖面积为23484公顷,建成区绿化面积21499公顷,公园绿地面积6773公顷。此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8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2平方米/人,排在榜单较后位。
2018年沈阳市全面开展增绿补绿复绿造绿行动。沈阳市以沈西北生态地区和“三环三带四楔”为重点,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还生态工程”,制定三年计划、五年规划、十年成果展望和到2035年改变面貌的全域大生态愿景。与此同时,沈阳实施《沈阳市生态环境改善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计划完成造林面积30万亩。
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底,沈阳市绿化覆盖面积提升为23965公顷,建成区绿化面积提升至21969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进一步提升至723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23%。
2019年沈阳绿化再发力,增绿实施城区绿化三年行动,新增绿地389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4.1%。实施林业生态建设三年行动,新增造林40万亩,完成棋盘山受灾林地生态修复5544亩,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修复造林10万亩。
今年以来,沈阳启动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三年工作方案》,指出到2022年底,沈阳新增造林面积1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五个百分点。其中,2020年沈阳市计划造林40万亩,采取“一地一码”的方法科学监管。
污染治理需发力
作为老工业基地为解决历史欠账问题,沈阳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质量继续保持稳步改善态势。
2018年,沈阳市淘汰燃煤小锅炉420台,基本取缔建成区20吨以下燃煤锅炉,完成燃煤锅炉脱硝5000吨。
数据显示,沈阳市2018年全年优良天数达到285天,较上年度增加29天,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78.1%,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61,该数值排在榜单较后位。
从主要污染物浓度来看,2018年,沈阳市PM10和PM2.5的年均浓度为75微克/立方米、41微克/立方米,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浓度限值0.1倍和0.2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年均浓度分别为26微克/立方米、39微克/立方米,均达二级浓度限值;一氧化碳全年日均值达标率为100%;臭氧全年日均值达标率89.3%。
2019年沈阳市污染治理持续发力。全年淘汰燃煤锅炉190台,完成2.2万蒸吨燃煤锅炉脱硝改造,机动车尾气检测107.46万辆,强化秸秆焚烧管控,加强扬尘污染治理。
数据显示,2019年沈阳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84天,与2018年相比,减少1天。环境空气中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上升,均超过二级标准限值。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浓度同比下降。
与此同时,作为北方城市,冬季供暖期较长煤烟污染依然是期间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之一。针对此沈阳市生态环境部门每年都开展供暖期燃煤企业专项执法行动。此外,今年起《沈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开始实施,清洁供热相关工作被重点强调。
不过,历史欠账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沈阳在生态建设方面还需多发力。
废物排放正降低
如今“绿色”“低碳”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词。
2018年,沈阳市发布《沈阳市加快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到2020年,重点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平均资源消耗及废物排放指标明显降低,形成全社会大循环、园区中循环、企业小循环和再制造产业的“3+1”模式,以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为基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任务,推动城市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数据显示,沈阳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6%。尽管相对来说,沈阳的工业形势偏重,但能耗水平对经济发展依赖较大,由于沈阳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2018年人均能源消费量为4.5吨标准煤,位于《2019年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榜单中间水平,人均能耗水平相对较低。
自2016年以来,沈阳市大力推动工业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并鼓励大型热电联产项目和大型区域热源项目建设,推进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紧抓工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目前,沈阳市累计有54户企业获得省级绿色制造体系示范,12户企业获得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示范。今年疫情复工后,沈阳为大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提前兑现政策,为2019年获得国家级、省级绿色制造体系示范的42户企业兑现奖励资金1350万元。
环境噪声引关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环境噪音污染越来越变成大家关注的问题。
2018年,沈阳市城市昼间区域声环境全市平均等效声级为54.7分贝,声环境质量等级为二级,总体水平为“较好”;夜间区域声环境全市平均等效声级为45.5分贝,声环境质量等级为三级,总体水平为“一般”。在《2019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中,排在中间水平。
数据显示,生活噪声为沈阳市昼间主要噪声源的网格数占76.7%;交通噪声占12.9%;工业噪声占7.9%;施工等占2.5%。
夜间区域噪声声源构成,其中生活噪声为主要噪声源占65.8%;交通噪声占19.6%;工业噪声为主占12.5%;施工占2.1%。
2019年,沈阳市昼间区域声环境全市平均等效声级为56.0分贝,声环境质量等级为三级,总体水平为“一般”。在声环境声源构成里依旧生活噪声所占比例最大,是影响范围最广的噪声源,其次是交通噪声。
随着噪音污染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噪声治理执法人员力量不足、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沈阳市各职能部门对困扰市民的噪声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治理办法,降低噪声污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