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创投 >

房企如何生存?控制债务规模、降低负债率

房企如何生存?控制债务规模、降低负债率

10月28日,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发布研究报告认为,如果控制房地产企业有息债务增长的监管规则扩大适用范围,长期来看有利于房地产行整体信用风险的下降,但中短期内高杠杆房企在资本市场的融资空间将被压缩,存货变现将成其缓和流动性压力的关键。

报告指出,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给房企提出的“三条红线”,亦即:所有房企的有息负债年增幅均不能超过15%。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且现金短债比小1倍的企业,有息负债规模将不得增加。三项指标中仅一项、两项指标超出阈值的企业,有息负债年增速将分别控制在5%和10%以内。在其跟踪的87家样本房企当中,超过40%的企业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的有息债务同比增速均超过15%。而已经触碰“三条红线”的房企则达到了24.1%,完全没有触碰“三条红线”的企业仅占12.6%。

这也意味着,债务已经成为房企最突出,也是最危险的问题。如果再不采取强有力的化解债务风险措施,一旦房价出现变动,相当一部分房企都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事实也是,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负债累积起来的,特别是开发企业,没有一家是靠企业自身的积累逐步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家走的不是负债扩张之路,也没有一家不是负债累累。尤其是大型房企,看起来资产规模很大,账上的现金也很多。实际上,将其放到负债之中,就立马会淹没在债务之中,看不到这些资产到底有多少应对风险的能力,也看不到账上的现金能应对多长时间。

央行所以提出“三条红线”的要求,说到底,就是看到了房企的高负债,以及高负债带来的风险和面临的筹集资金压力。如果继续任凭房企用扬汤止沸的方式维持企业资金平衡,而不是釜底抽薪,总有一天会爆发风险,会让负债变成风险的发源地。尤其在实体经济需要更多资金支持,银行必须把支持发展的重点转向实体经济的情况下,控制房企负债、减少对房企的资金支持,就成了最为紧迫的一项工作。

我们注意到,在前些年万达集团采用资产处置和债务结构调整的方式,减少负债,降低资产负债率,走“轻资产”之路取得良好成效的情况下,恒大集团也提出了三年内每年减少1500亿有息负债的目标,说明大型房企已经充分认识到负债扩张的风险,已经在有意识地调整发展策略。

但是,显然还没有在房地产领域形成共识,有些房企依然在走负债扩张之路,甚至把万达、恒大等策略调整当作他们的机会,通过债券发行等大肆收购万达和恒大等转让的资产。如果企业有足够的实力,当然可以收购。关键是,有些企业实质已经不具备继续收购的条件,也在不断收购,势必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有关方面应当对这些企业重点监控,必要时,要采取措施,遏制这些企业的负债扩张冲动。毕竟,市场不相信眼泪,有收购的勇气,不代表有收购的实力。有收购的实力,更不代表有生存的本领。一旦资金链断裂,就将出现严重的问题和风险。

对房企来说,解决负债规模过大,资产负债率过高的矛盾,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降价售房回笼资金,以此来缩减企业规模,减少企业负债,降低企业负债率。特别是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企业,更应当迅速采取措施,加大商品房销售力度,包括非居住房产,也要在市场可接受的范围内,加大销售力度。只有让手中的库存降至较低水平,企业的负债规模才能缩减,企业的负债率才会实实在在地降低。

需要特别注意和重视的是,面对房企可能采取的降低有息债务措施,必须有效预防房企可能采用的转嫁债务现象,亦即把债务压力转移到施工队和债权人身上。因为,施工队的债务和债权人的债务,不是有息债务。而施工和其他债权人又往往与农民工、产品生产企业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旦房企对施工队和其他债权人的资金占用超过一定限度,就会立马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和企业货款等方面的问题,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房企决不能把债务压力风险转嫁给施工队和其他供应商,避免带来新的矛盾,产生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总之,房企要想走出困境,就必须在售房上下功夫,把住房回笼资金作为企业最根本的化解风险手段,从而让企业能够真正步入良性循环。有实力的企业,还可以将库存房转化成租赁房,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同组建住房租赁公司,共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