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您好!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有一些疑问: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是什么关系?乡村振兴,农民还需要进城吗?新型城镇化怎么推动下去呢?还望请专家回答一下。——读者夏鸿
本刊特请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主任李铁作答
很多人看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后,又开始对乡村振兴重视起来。但是始终有一个疑问,就是推进乡村振兴,未来是否还要继续推动新型城镇化?乡村建设好了,农民还要进城吗?
其实如果深入了解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了解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就可以知道,乡村振兴和城镇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要知道,城镇化是农民进城并且实现安居乐业的过程。
农村人口减少会减轻国家支持乡村振兴的压力
我国城镇化的判断标准,就是城镇常住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比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从1990年的26.4%提高到现在的60%以上,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就业了接近3亿人口。大量农业人口从农村土地上转移出来,进入各类城镇打工就业,甚至定居,给农村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增加了农村的人均占有资源。例如30年前,我国农村人均耕地不到2亩,由于农业人口的大量转移,目前按农村常住人口计算的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为3.6亩,户均约10亩地。虽然人均占有的农业资源仍然很少,但至少在增加的土地上,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农业经营收入。
二是农村人口的减少,也有利于农业现代化要素的投入和适度规模经营。现在我国农村户均耕地10亩左右,相当于日本的三分之一。如果未来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种植,那么我国的户均耕地规模至少要提高到现有水平的两倍以上,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小型农业机械的作用。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三是农民通过非农就业和进城打工,使得收入来源发生了变化。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有41%来源于非农就业,而来自于农业经营的收入仅占36%。随着我国各类城镇的发展,城镇吸纳非农就业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会越来越高。
四是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可提供的建设用地资源会越来越多。我国的农村转移人口已经有2.8亿,因农业人口转移,将会导致大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源闲置出来。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源为19万平方公里。随着农村人口的进一步减少,未来这些闲置的土地资源可以通过城镇化或非农化得到更有效的利用,这也是乡村振兴的最重要的资源基础。
五是农村人口减少,城镇人口增加,会加大对农产品商品化的需求,并且城市居民多元化的需求会刺激农业调整经营结构。当农产品商品化占比越来越高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引导农民针对城市需求调整农产品结构,进而增加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都市圈农业的发展,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六是农村人口减少会大大减轻国家支持乡村振兴的压力。虽然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转移净收入已经占21%,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仍然过多,农村户籍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达56%,而农村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到40%。前者涉及8亿多人,后者涉及5亿多人,所以仅仅用60%的城镇常住人口和44%的城镇户籍人口创造的财富,来补贴支持与城镇常住人口相当的农村户籍人口,涉及补贴支付数额庞大,显然不可持续。按照发达国家经验,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甚至达到80%或更多,才可以实现对农业和农村的全面支持。显然,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让更多的农业人口离开农业和农村,才有可能“以多补少”地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和工业服务业反哺农业。
就地非农化也是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之一
虽然我们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是要加快农业人口向各类城镇转移,但是针对乡村振兴和发展,我们还有一条重要的路径选择:就是通过就地非农化来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就业的转移过程。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的总产值,在工业经济总量中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在沿海发达地区曾经占据“七分天下”。即使是现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业布局,仍然没有脱离当年的发展轨迹。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大量制造业企业的布局,仍然以原来的乡镇和村庄为依托,甚至在当地财政税收和GDP增长中,乡镇经济仍占有半壁江山。
随着我国城市工业园区成本的不断攀升,房地产开发受到严格的政策调控,地方债务越来越严重,因此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急需在更大范围内寻找低成本的发展空间。这等于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毕竟中央在乡村振兴的支持政策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农村集体土地入市。
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可选择的途径,一方面是纳入城镇化的轨道,直接参与城市建设;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在尊重规划和环保要求的大前提下,也可以充分利用乡村集体土地资源的空间格局,复制当年乡镇企业模式,允许集体土地自行与企业谈判,以小面积、低成本的土地来招商引资,并以长期合作的方式,让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向范围更大、成本更低的农村靠拢。运用这种方法,可以通过集体小园区的模式,把一部分中小规模企业配置在农村。这样既可以带动农民的就地非农就业,也可以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集体经济的积累和财富的增长,还可以增加当地政府的税收。
其实,这也是一种城镇化道路的实践过程。当年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小城镇发展,都是建立在农村工业化的基础上,而这些小镇现在大多已经发展成为中小城市了。未来,我国一部分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以利用低成本的优势和有利的区位条件,吸引产业进入,带动非农就业,同时也会推动农村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
总的来说,促进乡村振兴,在采取支持农村发展政策的同时,首先要落实好新型城镇化的各项政策。例如,如何完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和农民工市民化,使得已经进城就业多年的农业转移人口,真正地在城市扎下根。如何落实好农村集体土地入市,让农村和农民更好地分享城镇化的收益和成果;更好发挥小城市低成本的优势,吸引更多的产业进入,并发挥返乡创业农民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还要有新思路,可以考虑城镇化和非农化的战略空间选择。而非农化,则是通过集体土地承接非农产业,带动农村非农就业,为未来城镇化的多元化途径提供重要的机会。只有农村人口减少了,才能更好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
北京日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