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投资协会创新投融资专委会、《环球》杂志、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标准排名联合发布的《2020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
埃森关税同盟煤矿区遗址 逯阳/摄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如此描述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鲁尔区:“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不断冒着黑烟,铸造厂也不停排出红褐色的污水,还有飘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户外一切东西都蒙上一层黑灰。洁白的衣物穿出门去,不一会儿便成为灰色。”
位于鲁尔区核心地带的埃森市,曾经就是这样一个“灰色煤钢重镇”。2017年,因其在环境治理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埃森荣获由欧盟授予的“欧洲绿色首都”称号。
从“灰色煤钢重镇”到“欧洲绿色首都”,埃森是如何做到的?《环球》杂志记者不久前来到这座小城, 一探究竟。
工业遗址化身世界遗产
倘若说埃森是鲁尔区兴衰更迭的缩影,那关税同盟煤矿区遗址就是埃森枯荣交替的见证者。
位于埃森市北郊的埃森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于1849年投产,由1、2、8、12号矿井和炼焦厂构成,占地约100公顷,差不多是200个足球场的面积。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位于“欧洲心脏”的地理区位优势,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里曾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煤矿工业区之一。据官方统计,在其最鼎盛时期,有超过8000名矿工日夜不停地在矿井内作业,为德国近现代工业发展源源不断输送“煤矿黑金”。
然而,和其他资源型城市面对的问题一样,20 世纪后半叶,随着煤炭作为工业能源的优势逐渐丧失, 以及矿业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煤矿区走向衰落。
1986 年,12号矿井成为埃森最后一处关闭的矿井,炼焦厂也在1993年完全停产。
其实,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鲁尔区所在的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便已意识到煤炭行业的日渐式微和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各级城市管理者试图做出改变,调整工业结构与布局,发展第三产业和进行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整治。他们喊出了口号:“让蓝天重返鲁尔区!”
在矿区倒闭之后,埃森所在的北威州政府并没有拆除占地广阔的厂房和煤矿生产设备,而是将矿场全部买下,利用这些闲置建筑和废弃设备,建立了一座独特的煤矿工业历史博物馆。这座工业纪念碑逐步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场所,包括工业遗产博物馆、设计博物馆、休闲场所等,并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2001年,埃森煤矿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尽管记者是在一个工作日来到这里的,但仍然看到络绎不绝的游客穿行在园区内,其中不乏年轻人。记者和一个叫托马斯的男孩儿随意攀谈起来。他来自当地的一所中学,为完成社会实践活动与同学一起来这里参观。当被问到参观这么一处工业遗址是否会感到枯燥时,托马斯摇摇头说,“这里有配套入驻的特色饭店、咖啡馆,也有各类文创艺术中心、展览馆、工作坊供参观,我并不感到乏味。”另外,他觉得在这里也能了解到自己家乡最重要的历史,并且也为当地变废为宝的做法深感骄傲。想必,在参观结束后,环保理念的种子会在像托马斯这样的年轻人心中发芽成长。
高耸入云的深褐色建筑群依旧矗立在园区内,却没了往昔机器轰鸣、烟雾升腾的景象,像一头头被驯服的猛兽,静静地包裹在郁郁葱葱的草木当中,似乎在提醒人们如今这片绿色多么来之不易。
煤渣山上生出城市“绿肺”
克虏伯公园位于埃森市西北部,距离主城区不过半小时左右的步行路程。公园内,部分空间
设置了方便市民游客行走健身的步道和篮球场、足球场等配套健身设施,其余地方全被一望无际的绿色植被覆盖,公园周边层层叠叠的高大乔木将天际线遮挡,人仿佛置身原始森林,很难想象这里是城市中心,更难以想象这里曾是一块工业废弃地。
公园之所以取名“克虏伯”,是因为其毗邻德国“钢铁大王”蒂森克虏伯公司的总部。从20 世纪90年代开始,公司走上转型之路,不再做钢铁的初级产品,而是研发新型材料,降低污染,20多公顷的老旧厂房被关闭废弃。政府在这里废旧立新,建起了公园,于2009年向市民免费开放。
夕阳西下,记者来到公园内的一处人工湖旁。不少天鹅、埃及雁以及野鸭等鸟类在此安居。一些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站在湖边投喂鸟类。远处,爱好运动的男孩子们踢着足球。公园内的长凳上,热恋中的情侣说着情话。人们各自悠然,互不打扰,融入到大自然中。
当地政府信息显示,在埃森,像这样由旧厂房、煤渣山等工业废地改造而成的生态公园有十余处。这些城市“绿肺”不仅成为市民娱乐放松的好去处,也为调节城市气候、优化空气质量提供了切实保障。
“污水脏水”变“净水绿水”
流经埃森市的埃姆舍河是莱茵河的一条支流,该流域曾因沿岸煤炭大量开采,出现河流改道甚至河水倒流的情况。19世纪下半叶起,鲁尔工业区的大量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直排入河,使埃姆舍河成为欧洲最脏的河流之一。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埃森政府推行埃姆舍河复苏项目,采取雨污分流改造和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多举措修复河道。目前部分工程已实施,部分流域已恢复自然状态,惠及近180万当地居民。欧盟在埃森荣获“欧洲绿色首都”的评语中也重点提到了埃姆舍河从排污河到回归自然状态的转变。记者从一处横跨埃姆舍河的人行桥上望去,往来货船在河流上穿梭,河岸两旁的亲水步道上,不时有市民骑着单车或慢跑经过。来到河岸边,也闻不到污水的刺鼻气味。
野兔时常从河岸边的草丛旁蹦出觅食,有人经过时,它们便机警地跳回洞中,仿佛它们才是这个地方的主人。
全民参与的绿色行动
如果说埃森政府倡导的环保理念起到引导性作用,那么埃森市民脚踏实地的绿色行动才是这场环保改造的关键。
这座拥有59.2万人口的城市与邻近的多特蒙德、杜伊斯堡等鲁尔区城市合作,在这一区域的 10个城市投放了超过2000辆免费共享单车,仅埃森就有近60个单车租赁点,并且建设了专门 用于自行车行驶的“快速单车道”。单车道沿途风景优美,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用“骑车”出行代替了“汽 车”出行。
另外,埃森有每年一度全城范围的清理公园和公共空间垃圾的志愿活动。志愿者们以环保小组的形式有组织地参加,为自己居住的城市增添一抹绿色。
目前,埃森市约68%的土地已被绿化。“埃森擦去了脸上的煤灰”是现在当地人骄傲的宣传口号。埃森直视历史,抛弃了急功近利的“短视经济”,进行造福子孙后代的可持续“绿色升级改造”,反而给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尽管在转型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挑战,但埃森的文化、生态元素已逐渐成为当地旅游的特色名片,加上电子信息、 生物技术等新经济蓬勃成长,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价值观让这片土地日渐焕发生机与活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