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创投 >

“名校环城”:搞的是噱头 行的是地产营销

新京报

“房子没住,就可入读”“名校冠名,一挂就灵”……新华每日电讯一则题为《长春“名校环城”:学校批售牌子,房企赚足票子》的报道,呈现了部分地方存在的“名校环城”乱象。

据报道,近年来,各地新建的“名校冠名”学校数量激增。名校未建成,营销已先行,但“经明显被念歪了”——地方投入资金与知名高校或中学联合办学,本来是新城建设中的正常教育资源配套,是地方增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举措,可某些开发商的过度炒作,只会利自身而损家长们。

首先,建几栋教学楼,挂一块名校牌子,就是名校吗?未必。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硬件到位,“软件”也要跟上,包括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及优良的校园文化。

其次,“名校环城”现象,本质上是当下某些社会痼疾的集合体。开发商利用社会教育焦虑借机炒作,一些家长在教育不均衡的大背景下追捧所谓的新建“名校”,却成了教育资源更不平衡的助推者。

实际上,“名校环城”现象仍是炒“学区房”的翻版,搞的是噱头,行的是地产营销之实。到头来,“学校批售牌子,房企赚足票子”之下,害的是学生,坑的是家长,“名校环城”不仅成了“焦虑制造机”,还由此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

吉林省教育厅近日就发文,防止人为炒作学区房,缓解家长因为择校购房产生的巨大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鉴于此,监管层面有必要对类似借“名校环城”炒作房地产项目的现象,予以精准打击。这其中,进行随意许诺与虚假宣传,就是精准治理可依托的抓手。

对地方政府而言,也应负起应负之责:在有的地方,土地拍卖之前,有关部门会暗示开发商将为相关地块配套“一类学校”,部分房地产商随后借此炒作。这显然不妥:义务教育发展不能打什么“名校”“龙头校”的概念,更不能给开发商挑起“择校热”创造条件。

就此看,政府部门还当从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层面出发,禁止“名校”炒作。倒不是说教育资源不能跟新城建设配套,而是说,不能让开发商借势牟利,而家长们被割韭菜。

□马小龙(媒体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