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创投 >

共享配套设施 副中心三大建筑月底主体结构封顶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森林书苑”初现雏形。 本报记者 孙云柯摄

本报记者 孙云柯

昨天,记者从城市副中心“重大工程绿色建设、技术创新”专题发布会获悉,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5月底将实现主体结构封顶,6月底全面完成结构工程,今年年底将实现外立面整体亮相。三大工程预计2023年底将全部建成投用。

“项目打破了以往公共建筑集群各自独立建设的固有模式,实现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共享配套设施及轨道交通预留车站五个单体建筑一体化设计建设。”北投集团重大项目总监、三大建筑项目部总经理陈宏达介绍,项目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最大程度保证了地上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今后游客可从地铁换乘站经由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直接进入三大建筑参观游览,实现游览路线无缝衔接。

剧院

混响时间设计为1.5秒

城市副中心剧院是位于大运河畔的“文化粮仓”,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建筑面积约12.53万平方米,高度49.5米,包括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院及室外剧场,总座位数约5500个。项目集演艺演出、艺术创作、文化教育、现场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对标世界级一流剧院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将满足各类世界级演出要求。

剧院内部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围合舞台、观众厅与后台区域,外部遮罩大跨度钢结构网壳,形成宽敞、高大的通透前厅,内外部空间均呈现出大跨度、高凌空的特点。BIM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在结构施工、机电安装、装饰装修等传统领域得到全方面应用,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现代化大剧院智慧运营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声学设计是剧院建筑的重中之重,各厅堂在设计中对标国际一流剧院声学标准,歌剧院混响时间设计为1.5秒,可满足西方歌舞剧演出要求;音乐厅混响时间设计为2.0秒,可满足四管制交响乐演出要求。声学工程师和建筑师共同对四个观演厅进行了三维精细形体设计,精确控制观众厅内的声学反射和散射,确保观众厅每个座席均有优良的听感体验。

图书馆

“人找书”变“书到人”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是坐落于六环公园边“森林书苑”,设计理念源于中国传统“赤印”和银杏叶片,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高度22.3米,设有古籍文献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架阅览区、智慧书库等功能分区,日接待量约为5000至8000人次,项目定位为现代大型省级公共图书馆,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学习共享等功能于一体。

“项目引入国际领先的‘智慧机械书库’技术,将打造图书馆智慧借阅新场景。”陈宏达说,图书馆地下一层以文献典藏为主要功能,设计文献总典藏能力可达到650万册,运用自动化技术融合文献的“采编分典流”业务,可有效提升藏书量和检索效率。“智慧机械书库”能快速响应读者的借阅需求并精准完成文献自动出入库动作,让“人找书”变成“书到人”。

为了使图书馆整体效果更通透、明亮,实现室内“山体”景观与室外绿化景观融合延伸的设计效果。本项目外立面由276块超高玻璃幕墙围绕而成,其中最高的15.05米,最大板块重达10.77吨,无论从外形还是受力体系都属国内首例,营造更加疏朗、开阔的阅览空间。

博物馆

从源头保护文物安全

大运河博物馆是镶嵌在城市森海中的“运河之舟”,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高度35米,日接待量约为6000人次。项目定位为智慧型综合博物馆,集收藏保管、开放式展陈、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保修复等功能于一体。

项目结构按照罕遇地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对建筑物的上部和基础之间加设“隔震层”进行减震,通过满布在结构柱上的242个隔震支座,将博物馆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分离,使建筑最大水平位移变形能力达到1.2米。发生地震时能够有效消减74%的地震力,较好阻隔地震波导致的基础位移对上部结构的影响,最大程度保证建筑主体结构、室内重要设施和文物安全。

北京日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