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创投 >

回购股份能够提升投资者对融创中国的信心吗?

回购股份能够提升投资者对融创中国的信心吗?

7月20日,融创中国发布公告,该公司今日斥资约1.53亿港元,用于回购680万股股份,占公司股本0.1454%。而在此前的6月18日,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兼执行董事孙宏斌、融创中国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汪孟德,曾双双增持融创中国股票,总计斥资8640万港元增持318.9万股。

然而,种种举动,似乎并没有能够打动投资者,没有能够让投资者提升对融创中国的信心。20日早间开盘之后,融创中国股价就一路走低,盘中最高跌幅曾达到9.19%,股价报21.75港元/股,全天股价走势均在低位运行。至20日收盘,融创中国报22.45港元/股,跌幅6.26%。

那么,为什么投资者突然对融创中国的信心产生波动呢?主要是源于国际评级机构标普的一份报告。这份7月13日发布的报告认为,融创中国有抵押债务比率未来两年仍将在临界点50%以上。显然,这是个对融创中国非常不利的表述。尽管融创中国可以完全不把标普的评价当回事,这些国际评级机构,正在按照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某种需要,大肆唱衰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国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的企业,国际评级机构更是紧盯不放,用鹰一般的眼睛,盯着这些企业的问题,而看不到企业的优势和成果。但是,投资者可不会这么想,他们对国际评级机构的评价还是很在乎的,甚至可以说是很信任的。

也正因为如此,标普的评价,对融创中国来说,就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显然不只表现在股市,表现在融创中国股票的波动上,还会影响到融创中国的融资环境,会影响到融创中国今后的融资之路。随着标普对融创中国的负面评价发出,其他评级机构是否也会发出类似评价,一些国际做空机构会不会趁虚而入,都是融创中国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曾几何时,国际评级机构也把眼睛死盯万达集团,多家评级机构都对万达给予了负面评价,使万达的市场压力很大,融资也受到了一定影响。特别是一些做空机构,也借着评级机构的行为,大肆做空万达。对此,万达冷静对待,一方面,针对评级机构给出的负面评价,积极组织人员,用数据和事实给予公开回应,让外界、尤其是融资机构等不要听信一面之词;另一方面,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提出走轻资产之路的目标,出售酒店、旅游等方面的资产,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负债率,减少有息债务。应当说,经过几年的努力,万达基本走出了困境,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而对眼下的融创中国来说,显然有点当年万达的味道,面对的也是国际评级机构,可能需要面对的还有国际做空机构,一旦这两股势力结合到一起,对融创来说,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一件能够淡然面对的事。融创中国负债扩张的思路,可能将面临严峻考验。虽然融创在融资方面尚没有遇到很大困难,孙宏斌仍然能够通过各种关系以及企业本身的营收、利润等,筹集到规模较大的资金,维持企业的正常资金需求。但是,负债扩张总有一天会走到尽头,会有背不动债务的时候。因此,如果再不转型,再不出手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和降低负债率、尤其降低有息会务,融创中国确实面临比较大的资金链断裂风险。

根据融创中国7月5日发布的上半年销售额数据,2021年上半年融创中国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3207.6亿元,同比增长64%,累计合同销售面积约2194.5万平方米,合同销售均价约14620元/平方米。在销售上做文章,无疑是融创目前的最优选择。因为,只有通过销售回笼资金,才能有效降低负债率,才能使手中的货币资金增多,从而应对可能出现的资金链风险。关键在于,除了看销售额、增长率外,还要看新增的负债、新增的土地、新增的商品房和在建工程等。只看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就容易将企业的内部结构矛盾掩盖,就容易将风险积聚。

所以,投资者对融创中国的信心产生波动,可能不只是标普的一份报告,还有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信心。对融创中国来说,应当关心的不只是业绩发布,还有债务变化、土地持有量变化、在建工程变化等。只有全面了解企业的情况,才能得出融创中国到底有没有化解风险能力的结论。对投资者来说,也才能确定是否应当对融创中国有信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