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房企纾困消息频出!大型AMC将参与风险房企资产处置,多笔房企并购债、并购贷款落地,地产政策还会如何调整?
化解房地产风险又有新举措。1月26日,证券时报记者从多方核实到,金融监管部门日前召集几家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开会,研究AMC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参与风险房企的资产处置、项目并购及相关金融中介服务。
近期房企融资回暖的消息频频。1月26日,建发地产和招商蛇口两家房地产企业分别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并购票据,建发地产募集资金10亿元,其中4.6亿元用于并购2个标的房地产项目公司股权;招商蛇口本次中期票据发行金额为12.9亿元,募集资金全额用于房地产项目并购。同一日,华润置地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公司及所属万象生活分别与招商银行在深圳签署了《并购融资战略合作协议》,招商银行将分别授予华润置地200亿元、华润万象生活30亿元并购融资额度,专用于华润置地和华润万象生活并购业务,业务品种包括但不限于并购贷款、并购基金、资产证券化、以及基于并购相关业务需求创新的各类融资产品。
集中释放的房企融资利好消息有助于稳步改善市场预期。市场人士指出,近期房地产企业合理资金需求正逐步得到满足,市场预期稳步改善,有助于减轻房企资金压力,提升企业运营能力,确保项目顺利完工,落实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不过,亦有分析人士认为,当前稳增长迫在眉睫,稳地产理应成为当务之急。稳地产的着力点或在于对开发商融资的松绑,购房需求限制也可能有调整,但依然因城施策,预计后续还会有更多稳地产政策的出台。
全国性AMC参与风险房企整体纾困
一四大AMC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AMC过去在处理地产类不良资产有着丰富的经验,此次若参与风险房企的资产处置、项目并购等业务预计还是从整体纾困的角度着手,但仅凭AMC出资收购地产资产体量有限,加之AMC也有资产集中度风险的考量,预计AMC也会联合产业资本一起参与。
另有四大AMC高管对记者表示,但从AMC出资收购房企资产的业务看,如果资产标的打折力度合适,对AMC来说收购的空间还是很大的,AMC还是会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评估资产标的的价值。
去年年底以来,金融监管部门频频释放政策信号纠偏房地产金融政策,力图改善房企融资环境。在近期召开的央行、银保监会年度工作会议上,两大监管部门均将“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列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央行表示,将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银保监会则表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持续完善“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房地产长效机制,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专家:地产政策调整有望于
上半年由弱到强渐次落地
当前,不少房企正通过开源节流的方式稳定现金流,一方面,通过出售资产等方式四处筹措资金;另一方面,则放缓开发投资步伐缩减开支。2021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为4.4%,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降幅超11%,绝对规模降至2018年以来最低水平。
展望2022年,市场普遍认为,房地产开发投资难有明显反弹。中指院研究副总监陈文静认为,2022年房屋新开工面积难有明显改观,全年或延续回落态势。究其原因,一方面,2021年全国土地成交缩量明显,将对今年新开工规模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2022年企业资金压力不减,全年商品房销售规模预期回落下,企业开工亦受限。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共同发布的《中国金融风险报告2021》指出,房地产市场、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以及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或构成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核心变量,全局性和结构性政策应对是我国金融稳定的关键保障。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认为,当前稳增长迫在眉睫,稳地产理应成为当务之急。能否稳住房地产,或是今年我国宏观经济最重要的主线。稳地产的着力点或在于对开发商融资的松绑,购房需求限制也可能有调整,但依然因城施策。
“面临稳增长的严峻形势,房地产政策的调整有望于上半年陆续落地,力度或由弱渐强。”伍戈称,这与“房住不炒”、“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等基调并无必然矛盾,只是将其销售和投资纠偏至正增速的“房地产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轨道而已。在房地产实现明显企稳前,基建投资将承担维稳重任。
不过,社科院学部委员、NIFD理事长李扬认为,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已跨过趋势性拐点,之前多年房价是在波动中上升,相应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是为了应对房价过快上涨;然而,近两年房地产市场进入拐点,此后一些地区的房价很可能是在波动中有所下行。
编辑:叶舒筠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