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创投 >

激发街区活力,促进保护更新,前门11处公共空间将组团“上新”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曹政

近日,北京市发改委批复前门大江社区街巷胡同改造提升项目实施方案,将对麻城会馆门前等11处节点进行统筹改造。改造既要美观、又要实用,从而激发街区活力,以点带面促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

资料图 图文无关 京报集团记者 方非/北晚新视觉供图

13处观察点查找公共设施短板

北至鲜鱼口街—西兴隆街、西至前门东路、东至草厂十条、南至珠市口东大街,前门街道大江社区住着不少老北京,周边的写字楼和商业也吸引了众多上班族。

这些人需要什么?方案酝酿阶段,设计团队布置了13处观察点,划定了14个时间段,覆盖工作日和节假日全天,定时、定点观察记录,从而分析归纳出现状公共空间使用者的室外活动方式、规律及潜在的空间需求,找到该地区在公共设施上的需求,也是短板。

经过规划,11个节点的公共空间应运而生,总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这些节点分别是麻城会馆门前空间、茶食街北侧街头公园、大江社区院落公共空间、草厂社区院落公共空间、青云胡同公共空间、群智巷小微空间、前门三里河东口口袋公园、中芦草园胡同公共空间、集邮总公司周边公共空间、金格大厦周边公共空间和天都京港大厦周边公共空间。

三级公共空间系统激活街区活力

“我们是以打造‘活力共享的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系统’为思路,挖掘选取具有改造潜力的公共空间节点,引入活动场地、绿地、城市家具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谋划建立可以链接“社区”与“城市”和串联“街道、街区、社区”三个层级的公共空间系统,推动街区更新。公共空间节点与公共服务设施、历史文化资源、绿地等有效结合,不仅提升现状公共空间节点的环境品质,而且利用片区内腾退、闲置的空间补充新的公共活动场所,多点、多层级激活街区活力。

此前面向该地区居民和就业人员开展的问卷调查中,散步、买菜逛街、逛公园、晒太阳、与街坊闲聊、健步走、养花种菜都是大家主要的室外活动内容。改造也就围绕着这些地方。比如,茶食街北侧街头公园原为一处闲置的市政设施腾退场地。改造后,这里增加带座椅的、具有文化展示功能的多功能廊架,补充设置广场,利用坡道、矮墙消除地面高差,成为了包含休闲游憩、文化展览、非机动车停车充电等功能的带状公园。

服务本地人群推动共享共生

“项目设计有针对性地补足居民需求短板,更接地气、更有烟火气。”相关负责人说,方案酝酿阶段的调研调查都涵盖了本地居民和就业人员,为的就是关注双方需求,实现空间共享,推动街区共生。

记者注意到,珠市口东大街沿线将增加树下座椅、休憩凉亭,提供居民和就业人员共享的休憩空间;大江社区开放院落内第二进院,将铺设柔性地面,增加秋千、涂鸦墙等功能,补充安全的儿童活动场地;大江社区开放院落第四进院内,补充集合了展览、居民会议、社区活动的多功能、分时段复合利用的公共空间节点。

与此同时,项目注重绿色生态可持续,运用环保材料改善微环境。相关负责人说,项目设计特别选用新型环保材料“竹钢”作为城市家具、景观小品的主要材料,其优势在于强度更高、耐磨性能更佳、使用寿命更长、保养难度低。同时,考虑到改善生态景观和微气候环境,项目减少应季花卉的使用,更多使用石榴、海棠、白蜡、黄杨等本地植被打造本土化景观,降低后续景观维护成本,多维度塑造环境友好街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