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创投 >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印发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12日消息 4月12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一级巡视员柴文忠介绍《规划》的整体情况。柴文忠表示《规划》是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市级重点专项规划之一,充分体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规划》是“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城市管理发展的行动纲领,对推动首都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规划》提出了“六新”任务。据柴文忠介绍,主要为如下六方面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是塑造大国首都城市环境新形象,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更加彰显,城乡环境品质显著提升。

强化“两轴一环”景观统领作用,塑造长安街国家礼仪形象,推进中轴线申遗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沿二环路文化景观环线,加大核心区老城风貌保护和环境品质提升,突显核心区国家形象地位。

建设国际一流环境风貌的城市副中心,推动“老城”双修,提升蓝绿空间品质,强化夜景环境营造。围绕“三山五园”、“三城一区”、第四使馆区等功能区建设,打造与之相匹配的特色环境,重点区域环境特色更加突出。

把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一个整体,加强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管理维护全过程管控。充分发挥城市设计对街道环境塑造的精细化管控和引导作用,建立公共空间一体化实施机制。优化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推进“多杆合一”和电力箱体“三化”,实施道路架空线入地治理,鼓励在户外广告牌匾标识设施设计中融入区域文化元素。推动公共环境改造提升,健全精细化执法等环境管控长效机制。

以街区为单元开展城市更新,推动街区系统更新。从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三方面开展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推进1亿平方米市属老旧小区水电气热管线改造。按照“十无五好”标准开展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着力打造精品宜居街巷。开展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城乡环境品质。

二是强化市政公用服务新供给,市政公用服务更加优质、便捷、精细、温馨,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紧扣“七有”“五性”,针对近年来“接诉即办”市民反映突出的“小区充电桩安装难”“路灯不亮”“集中供暖不热”“居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建设”等问题,逐一研究提出对策措施,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研究制定居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意见,支持鼓励将充电设施电气化改造纳入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推动居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应装尽装”。到“十四五”末,全市电动汽车充电桩达70万个,平原地区公共充电设施平均服务半径小于3公里,核心区小于0.9公里,有效缓解市民充电焦虑。

开展路灯问题专项治理,完成316条道路路灯补建,实现“有路无灯、有灯不亮”问题动态清零,让路灯照亮市民回家路。

对“供暖不热”投诉集中的小区开展专项治理。逐步推广智能化供热,完成1.2亿平方米以上既有建筑智能化供热改造。

为满足电动自行车安全充电需求,保障市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力争2022年底前基本实现全市居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全覆盖。

为提高居民用气安全水平,为约180万户液化石油气居民用户更换带有自闭功能的气瓶瓶阀、安全型气瓶调压器,安装金属丝织包覆连接软管;为约690万户天然气居民用户安装燃气自闭阀、金属连接管。

三是树立城市运行绿色低碳新典范,城市运行保障体系更加充裕、安全、高效、低碳,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400亿千瓦时左右,电能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29%。加快外部送电通道建设,输电能力提高到4300万千瓦。积极引进绿电,外调绿电力争达到300亿千瓦时。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构建3%-5%可调资源储备库,增强电网削峰填谷能力。

天然气消费量控制在200亿立方米/年左右。建成西六环中段天然气工程,实现六环路高压A管线成环。对具备接入管道天然气条件的老旧居民楼房完成天然气接通,推进非居民液化石油气替代,优化液化石油气供应站布局,城乡家庭用户购气距离不超过5公里,燃气供应更加安全高效。

城镇地区供热面积达到10.5亿平方米。推进调峰热源及配套管网建设,增强城市供热保障能力。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热,鼓励可再生能源系统与传统供热方式多能耦合,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占比达到10%以上。充分利用电厂等余热资源,全市新增余热供热面积800万平方米,供热保障更加绿色低碳。

加强可回收物体系建设,健全源头交投网络,加快推进分拣中心建设。按照“市级统筹、分区平衡、适度协同、骨干支撑”的原则,完成一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焚烧和生化处理能力达到3.1万吨/日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7.5%以上,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四是筑牢安全韧性城市新基石,反应快速、处置高效、恢复及时的城市管理应急响应体系基本建成,城市安全韧性显著增强。

优化电力网架结构,实施配电网提升改造,全市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6%。构建首都电网“黑启动”恢复供电网络,完善华能燃煤机组应急备用运行方案,进一步增强城市供电供热韧性。健全热电气常态化联调联供体系,提升能源协同互保能力。

完善唐山LNG应急储备设施运行管理机制,保障全市年用气量日均3天的应急储备能力。建成投运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满足城镇燃气企业年用气量5%的应急储气要求。全市天然气应急储备能力达到14亿立方米左右。

持续增强城市生命线韧性,全面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和隐患治理,今年底前完成全市燃气安全排查和整治任务,2024年底前完成全市地下管线存量重大隐患治理。多举措预防道路塌陷,保障路面井盖安全,减少“马路拉链”现象发生。年均地下管线百公里事故数控制在0.7起以内。

五是提升智慧城市管理新能级,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取得新突破,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实施网格化管理平台升级改造,健全网格化管理工作体系,打造市、区、街道(乡镇)三级城市运行调度指挥体系。加快城市感知前端建设,建成城市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整合感知体系、12345 市民服务热线、网格巡查等信息来源,及时发现、处置各类问题,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六是努力开创城市治理新局面,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精治共治法治水平显著提升。

以精细化管理服务为导向,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推进城市管理与执法融合发展,强化街道(乡镇)、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构建“大城管”格局。持续推进“三治五化”,形成重大活动拉动、专项行动推动、广大群众行动的首都城市管理特色。

最后,柴文忠强调,要如期完成上述目标任务,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形成合力,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贡献力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