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对鄂尔多斯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惠及千秋万代的民生工程,是提升农村牧区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和满意度的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号召。

鄂尔多斯市95%的土地属于农村牧区,农业户籍人口占总户籍人口比重的65%,27%的人口稳定居住在农村牧区。近年来,全市确定了第一批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建成一批以点带面的示范带动型村庄,涌现出准格尔“百里长川”、东胜区灶火壕、伊旗龙虎渠、乌审旗神水台、鄂旗包乐浩晓等美丽乡村牧区典型村落,打造了一批过硬的美丽村庄品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初显。但目前全市农村牧区在发展上仍存在基础建设薄弱、产业规模小,主导产业弱、要素输入短缺、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合作组织覆盖面小、经营收入增长乏力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按照“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要求,聚焦“六美”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着眼融合之美深度开拓发展空间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工程:建设空间优化形态美是美丽乡村的形,村社宜居生态美是美丽乡村的貌,绿色发展生产美是美丽乡村的质,创业富民生活美是美丽乡村的本,乡风文明和谐美是美丽乡村的魂,“五美”齐全,才能“形神兼备”。全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合力不足,要素聚合欠缺,要创新体制机制,协调推进多方面建设,让城市要素通过市场机制流向农村,既产权明晰又达到深度融合。一是明“确权”。人地关系是“三农三牧”问题的核心关系。在“三权分置”基础上,依法保护土地草牧场所有权和农牧户承包权、平等保护经营权的前提下,稳妥推进农村牧区各类资产“确权”,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从而让农村牧区“活”起来。二是凸主导。要围绕主导产业,市级层面规划打造一批加工园区、拓展健全流通体系、实施品牌战略,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进农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牧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整体素质。比如:河南省南阳市依托当地特色,发展“春花经济”;镇平县老庄镇依托万亩樱桃沟,建起二三十家农家乐;南召县留山镇的千亩荷塘推出了藕花宴,赏花之余,品荷叶茶或莲心茶,蒸煮各种莲菜等。三促增效。加快建立产权交易平台。及早谋划,按照“打破城乡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思路,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牧业发展有机衔接。

着眼规划之美解读乡村文明精髓

美丽乡村首先得像乡村,有原住村民,有“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留住乡愁,传统村落才有生命力。在规划上“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局面亟待破解,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谋规划,要结合全市区域、资源、环境的发展实际,科学引领、质量保证、从容建设,不可急于求成。一要重科学。在规划理念上要有长远计划,不做短平快之举;规划不合理,农牧业总体供给质量和效益就差,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就越发突出。全市的美丽乡村模式可以按照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文化传承型、草原牧场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等模式建设。二要尊差异。合理安排村庄的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农田保护等空间布局,注重建筑形式、田园风貌和自然景观的融合。每个乡镇选择一个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培育成支撑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大产业,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确保一村一个规划能落地、可实施,避免千村一面。比如,厦门每个区培育一个特色小镇——集美有汽车小镇、动漫小镇,湖里有科创小镇海沧有古楼影视文化小镇,翔安有澳头渔港小镇等等。三要接地气。要根据乡村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农民实际需要等要素,科学编制,突出村庄规划引领,推动一村一个规划。

着眼浑然之美激发乡村旅游活力

全市大部分嘎查村编制了村庄规划,但有的对现有村庄的文化历史、自然风貌、风俗习惯、农业特色甚至产业格局等要素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存在规划标准偏低等问题。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游客重游率低。一要农旅融合。乡村旅游有可以亲近的乡野美景,有源于自然的健康馈赠,有亲切友善的父老亲情,有归园田居的故土眷恋。全市自然基础较好,要在有农牧业基础人才、资本支撑、民族文化等区域里发展田园、公园、农旅合一的现代农牧业和田园休闲综合体。山东兰陵是用十个功能区去解读和展示农业文化,有传统农耕、现代农业、农业体验部分、农业养生,把农业和旅游能够结合的部分更多的展示了出来。二要新旧融合。把新形态的旅游产品和原始村落风貌特征结合起来,在传统的农牧业村落里融合个性化、时尚化产品,展现个性,适当发展文化民宿、酒店、乡村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坊、艺术家工作室等这样一些时尚性业态。三要模式升级。开发城市近郊型、景区依托型、旅游特色镇(村)型、农业休闲观光型等乡村旅游景区(点),创建一批乡村旅游重点项目、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品牌、推出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使多元化的乡村旅游活动贯穿全年。比如:北京密云的司马台新村,从一个乡村酒店升级成著名的古北水镇。

着眼参与之美激活主人翁意识

乡村是农牧民的家,农牧民是创造村落历史的主体,也是留住乡愁的主体。要在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的前提下,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发挥农牧民主体作用,真正从思想上改变陋习、转变观念,认识到村庄美丽是自己的责任。一是听民声。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倾听农牧民心声,让农牧民能够自己选择、自己决策、自己建设、自己管理,推动美丽乡村规划落地。切实发挥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乡镇社居委等自治组织作用,建立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推行自选、自建、自管、自用的农村建设管理机制,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引导农牧民筹资筹劳。二是顺民意。把村庄的治乱美化与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强化农牧民党员的身份意识、规矩意识,党员干部守规矩了,素质过硬了,群众的工作就好做了;美丽乡村规划要由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让美丽乡村规划变成农民的美丽乡村建设愿望。浙江金华金东区制作乡村家庭“笑脸墙”,既激活美丽乡村家庭的创建,又激发了每个家庭参与治乱美化的积极性。三是强整治。全面开展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按照“普及户厕、配套公厕”思路,推进农村牧区“厕所革命”。积极开展村镇绿化,以绿治脏、以绿净村,进一步美化农村牧区环境。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镇是一代伟人刘少奇主席的故乡,该镇以“生态环境保护、垃圾分类减量、美丽乡村建设、景观旅游产业”四个全域统筹,整镇推进“三分三减”垃圾分类减量模式,全镇连片建成花园式美丽屋场49个。

着眼内涵之美发掘乡土文化底蕴

中国是农业文明的社会,曾经的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根脉,很多文化的根基在乡村。乡村里面有宗族伦理的秩序,有手艺风俗的繁盛,有小桥流水的诗意,有归隐田园的闲适。这些都是乡村能够提供的价值。城市文化有值得吸收的精华,但不是乡村文化唯一可期待的愿景。传承和重构乡土文化,要突出农牧民的主体性,建立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乡村新型文化业态。一是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乡村思想政治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持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增强道德约束,使法治精神内化成农牧民的内在自觉,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二是重本土。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挖掘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走乡村善治之路。加强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把优秀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让浓厚的乡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和风采。河南省温县是著名的太极之乡,该县在开展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把太极拳文化融入乡村建设当中,不仅使乡风文化增添了厚重感,而且助推了乡村旅游产业。三是除陋习。农村移风易俗工程,完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倡导移风易俗,坚决遏制乡村铺张浪费、炫耀攀比等不良习俗,营造文明和谐的生活氛围,树立文明乡风。

着眼持久之美谱写诗酒田园新篇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不仅是一个美德工程,还要靠经济发展、靠法制完善、靠教育宣化、靠实践养成。要做实,做持久,要经得起风雨,又赢得了民心。一是浓底色。农牧业既要生产物质产品,也要营造天蓝水绿山清的环境之美。开发绿色产业,真正把自然形态的绿水青山变成一种产业形态的绿水青山;发展集文旅农科为一体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加强中心集镇、行政嘎查村和较大自然村、沿路沿线、各类经营市场等重点区域绿色环境整治。比如,浙江省凤桥镇永红村就以违章猪舍拆除、“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点工作为抓手,结合农村“四位一体”保洁、优美庭院创建,着力打造展现水乡特色的美丽乡村。二是绿科技。推行绿色的生产方式、手段,发展立体经济,通过绿色生产方式做到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通过科技化、机械化的手段来减少农牧业投入,尤其是化学合成的投入品;创新和集成绿色生产模式。种养平衡,比如十头牛配置一亩种植基地,牛的排泄物通过加工处理后就直接变成综合性农场的有机肥料。三是守底线。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消费高端化、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对安全、绿色的要求。围绕建设天蓝地绿水净村美新家园,对乡村绿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加快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明确城镇空间、农牧业空间、生态空间。

南怀瑾先生说:“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这句话是说中国人最终的文化梦想大抵为诗酒田园,田园是中国人向往的美丽的生活状态、心目中的远方。乡愁是文化之根,是城乡之魂,是精神家园。美丽中国的“希望”在乡村,美丽中国的“短板”也在乡村。在当前新形势下,我们不妨多些“农民心”“耕夫意”“牧家情”,让鄂尔多斯美丽乡村建设阔步前行!

(范兰 作者单位为鄂尔多斯市统计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