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网络述年】少了鞭炮声“年味儿”照样浓

鼠年春节临近,再过一周,京城百姓就可以买到鼠年春节的烟花爆竹了。近日,记者了解到,鼠年春节烟花爆竹配送工作正式启动,1月19日开售。今年,北京城六区零售网点数量只有两个,海淀区、石景山区各一个,大兴区首次实行全区禁放。据悉,今年烟花的突出特点主要是环保安全,按照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时燃放的烟花爆竹的环保标准制作,少烟无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燃放烟花爆竹可谓是春节的老传统,甚至被很多人看作是年味儿的象征。前几年,烟花爆竹还真是人们必备的年货之一,哪怕就是少割几斤肉、少给孩子两个压岁钱,也要买上几百或上千块钱的烟花爆竹,平民百姓只有一个共同心愿:这不过年了吗,燃放烟花爆竹就是图个喜庆、盼个吉祥。

相传南朝时期,人们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因为人们认为竹子在火中的爆裂声能够赶走怪兽恶鬼。这就是“爆竹”一词的由来。祈求平安是当时社会公众的主要愿望之一,在难以达到科学认知的时代,人们只有希望以此吓走自己难以战胜的鬼兽,获得平安。

进入现代社会,爆竹的功能从吓走鬼兽、驱魔避邪,演化为烘托气氛、表达喜庆热闹。许多人觉得燃放爆竹和烟花,是传统文化习俗,是春节的一大符号。记得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说:“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年文化。年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理想的。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不难想象,无论年的过法在时代的变迁中会发生变化,但不管怎么变,时光和境遇如何演变,这种只在炎黄子孙中所泛起的身份认同和行为模式,都没有其他的事物能代替。

然而,近年来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空气污染、火灾隐患、人身伤害等负面事件不容忽视,人们对禁放烟花爆竹的呼声越来越高。每名环卫工人提起燃放烟花爆竹都会说:大年初一,是最累的一天,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讨个吉利,炮屑到处都是,而且燃放的时间和地点不集中。一天清扫下来,胳膊酸疼。现如今,在大力倡导公众环保意识的今天,不燃放烟花爆竹,不仅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让人们过上一个环保的春节;同时,还可以让环保通过众人之手,共同努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告别“烟花烟花满天飞”的同时,给环卫工人和消防官兵减少了不应有的负担。这不,鼠年春节快到了,在笔者居住的小县城里,也很难找到烟花爆竹的售卖点了。这不仅体现出治理大气污染,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决心,也有助于帮助人们树立文明过年新风尚。

“以前放鞭炮、吃饺子就是过年,现在都进入新时代了,这些年俗也应该与时俱进,最主要的是亲人的陪伴或者一家人的团圆。”过年燃放烟花爆竹这个延续了几百上千年的传统,尽管有人以传统之名对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恋恋不舍,但传统这东西,并非就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对传统的坚守,只能证明人们的固执。当然,如果真的想体验一下热闹劲儿,市场上售卖的现代的“光、亮、声”的仿真爆竹,更安全,更环保,更节约。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的爆竹,甚至能更好地增加“年味儿”。其实,年味儿并不是只有鞭炮味儿,不是由放不放烟花爆竹决定的,一些人觉得年味变淡了,或许是因为打开年味的方式不对。不妨在年俗活动中找寻年味。每逢春节,一些地方会举办各式各样的年俗活动,比如,灯会、庙会、乡村春晚、新春祈福、遛百病等特色活动,这些都是传承春节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我们不妨抽出时间带上家人参与到年俗活动中去,既能从中感受到欢欢喜喜过大年的热闹劲儿,也能感受到年俗文化的魅力。当然,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贴春联、挂年画、剪窗花、包饺子、拜年、逛庙会、看民俗表演等,这些都是打开年味的正确方式。

减少燃放烟花爆竹也是移风易俗的一个具体实践,倡议大家过一个祥和、低碳、环保、无污染的春节,逐渐改变传统落后的认识与观念。不妨在浓浓书香中找寻年味。春节假期放松之余,我们也可以读一读书,因为书香里有着不一样的年味,安静充实而温暖人心。从丰子恺的《过年》,到沈从文的《忆湘西过年》,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到梁实秋的《北平年景》,从莫言的《过去的年》,到冰心的《童年的春节》,这些名家笔下的春节,诠释着他们的人生阅历,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历久弥香的年味儿。我们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这些名家作品,既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又能体味到名家笔下不一样的年味。不妨在温暖亲情中找寻年味。过年,过得就是亲情的味道。走亲访友,孝敬长辈,既能在相互交流中增强彼此感情,也能感受到过年的热闹劲儿。对于那些常年外出务工,只有过年才能回家的人来说,要多与家人说说话,拉拉家常。如果实在太忙回不去,也要打个电话,向家里报个平安,向家人表达问候。亲情浓了,年味自然也就浓了。

“穿花衣,戴新帽,小姑娘爱美,小小子放炮”,那些脍炙人口的歌谣已渐渐成为美好回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的穿的过年和平时没有太大差别;通讯也发达了,手机、微信、网络成为人们交流和沟通感情的重要工具。烟花爆竹的声音少一点,空气质量就会高一点,市民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就更有保障。摈弃燃放不是对传统的违逆,而是对现代文明城市的皈依。春节期间,希望能有更多人身体力行,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通过短信拜大年,通过微信送红包,用相机、用手机定格幸福、留住精彩。其实,少了烟花爆竹,多了清静自然,这个春节,似乎年味儿更浓。(作者:安进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