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越来越浓
市场里的年货琳琅满目
年货博览会上,一名小朋友和法国销售人员合影。
“百节年为首”。又到一年腊月时,空气中飘起年的味道,城市的大街小巷、角角落落都已盛装打扮,期盼着新年的到来。
年味似是一种仪式感,人们在归乡、团圆、庆贺的过程中,感受到喜悦与温暖。挂灯笼、放爆竹、吃年夜饭、守岁、拜年……在这其中年的味道,便是通过一个个琐碎的细节慢慢发酵而成。年味又似是一种美好幸福的情感体验,在团圆相聚、和睦喜庆的氛围中,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时代变迁、年龄增长,年味也在变化,但唯一不变的还是那份情怀。
记忆中的年味
“在我们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到了腊月年味就浓了,尤其是小年那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麻糖,送灶王爷上天。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要忙碌了,打扫家、炖肉、蒸馒头、炸年糕、写春联,反正大年三十之前,每天都在为置办年货而准备。”今年60岁的王大爷告诉记者,那时候过年很隆重,也很忙碌。邻居们见面都要互相问一句“你家收拾完了吗?年货置办齐全了吧?”答案都是清一色的“到那天(除夕)就全妥当了”。
对于年味,而立之年的范先生说,小时候刚进腊月,人们就开始为过年忙碌起来,杀猪宰羊、炖肉蒸馍、写对联剪窗花……多数年货都需要自己动手制作,大人、小孩都参与其中。在忙碌与欢乐中,在迎接除夕夜到来的过程中,年味渐浓。“妈妈每年都要支上油锅炸酥肉、丸子、麻花,厨房里飘出香喷喷的味道,馋嘴的我们兄妹几个总是围着锅台。到了大年三十,一家人围着桌子包饺子。爸爸擀皮妈妈包,我们几个则在一旁不时捣乱,等热腾腾的饺子出锅了,每人盛上一碗,咧嘴吹着,一口一个地吞着,别提有多香了,吃完一抹嘴就去疯玩了,一直玩到后半夜才被父母喊回来,脸和手都是脏兮兮的,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也顾不得洗漱,头枕着新衣服呼呼大睡。大年初一早上,兴奋的心情丝毫没有减退,穿上新衣服,揣着父母给的压岁钱便开始挨家挨户串门拜年。每到一家都是那一句‘新年好,我来拜年了’,然后兜里便塞满了各家送的瓜子、糖、柿饼子、核桃。”范先生说,现在回想起来都会不自觉地笑出声来,初一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自己枕头下的压岁钱是不是还在,如果在就觉得特别幸福。
“记忆中的年味总是那么美好,可以穿漂亮的新衣服,可以不做家务,还有长辈们给压岁钱……”80后李莉说起儿时的年味,脸上乐开了花。她告诉记者,小时候父母给买了新衣服,不管样式漂不漂亮,帅不帅气,都会高兴好一阵子。在自己看来,那一身装扮一定是这一年来最好看的衣服。
李莉说,那些久远的回忆是那样鲜活,童年的快乐时光在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烙印,以至于每每回忆起那些美好的日子总是觉得很温馨,很甜蜜。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习惯也有了转变,新年的美食成了平日里的家常便饭,穿新衣、戴新帽等传统习俗不再是过年才有的享受,但不管年味怎么变,那份与家人的情怀依然不会变。
回家过年就是年味
中国人,对于故乡,都有着不一般的感情。尽管刷一张回家的票不容易,却挡不住游子回家的那份热切。到了春节,回家过年便成了每个人心中的头等大事。
1月15日是腊月二十一,在呼和浩特打拼的湖北人程林背着大包小包领着妻儿踏上了回家的火车。今年53岁的程林告诉记者,他已经在呼和浩特打拼了十几年,最初是自己孤身来奋斗,后来随着装修营生做得越来越好,把妻子和儿子也接来了,现在他开起了一家装修公司,可以说呼和浩特已成为第二故乡。但每到过年他总会回到生他养他的湖北老家,因为家乡有太多对亲人的期盼和思念。
程林说,回家的车程可能会很拥挤,却不会感到煎熬。每次从登上车的那一刻起,便觉得自己穿越了时间、空间。城市的建筑林立,街道的车水马龙,生活的压力……这些阀门都在脑海里自动关闭,有的只是甜蜜、期待,还有一家人团团圆圆吃年夜饭的幸福画面。
85后郑超是重庆人,为了生活,带着自己的手艺很早就出来打拼了,呼和浩特是他生活了好几年的地方,后来又辗转到其他城市。听说他今年落脚在杭州,生意干得不错,还买上了小轿车。
“故乡的山水有种别样的魅力,仿佛是摆脱所有束缚后可以藏身的地方,那里温暖而自由,符合我对美好的一切想象。”郑超说,每年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阻挡自己回家过年,家里总有人在等着你,等你下了车,充斥着熟悉味道的街巷一下子就包围了你,萦绕在心头的那丝归属感飘摇在每个角落。踏进家门的那一刻,家人们堆积了许久的深切思念联合着牵挂一起爆发了,“胖了”、“头发长了”、“俊了”……这是一种幸福的味道,也是回家的年味。
“过年了,记得回家!”90后巴彦淖尔人赵红告诉记者,每年离家前妈妈都会嘱咐他这句话。2016年大学毕业后,赵红只身南下到广州工作,入职一家汽车生产公司,工作不错,收入可观。他告诉记者,广州的冬天不像内蒙古这么冷,但他每到冬天都会想着回家过年。“在家的日子闲散又安逸,时间过得特别快,一转眼就到了大年三十。除夕当天,我贴着红彤彤的福字、春联,看着爸爸妈妈在厨房里转来转去地忙碌,时不时我还会去帮忙一下,打心底里觉得真好啊。晚上,一家人吃着年夜饭,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和爸妈聊着天,然后熬到很困的时候去睡觉。回家过的年,才是有年味的年。”赵红笑着说道。
仪式中的年味
腊月的呼和浩特,虽然寒气逼人,却丝毫挡不住人们的购物热情,大家都在为添置年货而快乐忙碌着。大街上,挂上大红灯笼和“欢度春节”的横幅,卖灯笼、福字和春联的商铺布置得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四川的腊肉、哈尔滨的红肠、新疆葡萄干……这几天,内蒙古会展中心变身为呼和浩特的“年货卖场”,前来购买年货的市民熙熙攘攘,提前感受到了过年的氛围。
“逛年货市场,实际上对于我来说买不买并不重要,但是每年一定要感受一下这浓浓的年味。”呼和浩特的杜先生对年货市场有着特别的情结。他说,对于过年我们是认真的。以前,每家每户年前要做很多准备,买很多东西,人们把这些过年要买的东西,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耍的、送的(拜年礼物),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统谓之为“年货”。一进腊月,无论城镇乡村,都开始为准备过年忙碌起来。尤其腊月二十以后,大街小巷,各集市皆人头攒动,拥挤不堪,到处都是买年货的人。现在,网购年货也成了时尚,但逛逛接地气的年货市场依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仪式。
“生活在变,岁月在变,年俗也在变,逛年货市场则是一种有仪式感的年味。”孙女士是典型的70后,她说,红红火火的年货市场琳琅满目,年货的品种直接反映出了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糖果少了,干果多了,海鲜多了,水果品种多了,这说明人们越来越注重品质和养生了。
孙女士说,生活需要仪式感,年味也需要仪式感。现在平时的生活和过年也没啥两样,但逛年货市场感受年味是必不可缺的环节。在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年货市场上走一走,在吆喝声中就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过去我们总感觉年味越来越淡,其实不是年味淡了,而是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到中年的我们才发现,原来身边那些不经意的瞬间就是久违的年味。全家团聚在一起,贴春联、做年夜饭、看春晚,聊聊家常,抢着红包,不就是最重要的年味吗?”孙女士说道。(文·摄影/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段丽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