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草原时评】“逆春运”:时代发展的新旋律

“春运”一词的出现,是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上,自此之后,每到年底,春运就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甚至还出现了“春运经济”“春运饱和”等一系列现象化的词语,而如今,又有一个新词会提上新的日程,就是“逆春运”,意思是现在有些年轻人春节不返乡,而是在农村老家的父母进城和孩子一起过年,年后再返回农村,并且这种现象在农村已经是很常见的趋势。

出现“逆春运”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城市生活,所以让村里的老人到城里过年,脱离乡村过年的固定模式,感受城市里的“年味”,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相对而言,城市因为硬件设施的完善,还有文化气息的浓郁,在“年味”的普及和施行方面要更文明更便捷更多元更灵活,这一点是绝对胜于乡村的。对比之下,乡村的“年味”最主要形式是相聚言欢,而现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视频和网络就可以完全替代,乡村一成不变的过年形式也不再有太大的吸引力。同时,回乡村过年,对于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而言,也有一些经济方面的考虑,如为了赚取3倍的工资,回家之后的日常花费有些捉襟见肘等等因素,还有回家所用的时间要占据不太长的假期,这也会成为他们选择在城里过年的重要因素。

无论怎样,岁殊时易,真情不移。无论是“春运”还是 “逆春运”,体现的还是中国人对于新年“年味”的追求,以往是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而现在流行的是只要一家人能够团聚,就是最好的“年味”,伴随新年的热情与热闹,这种团聚就显得更富意义和价值。(王美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