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一线的三姐弟(资料图片)
冯铁柱岑枝梅夫妇合影(资料图片)
李建明和同事转运患者入院(资料图片)
作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和留观患者的定点救治医院,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春节前就进入了战斗状态,大年初一凌晨收治首批病人。连日来,这里上演着首府战“疫”最前沿的故事,医护人员是最勇敢的战士。而那些走入隔离病房的患者,平凡的生活不期而遇凶险疫情,更需要鼓励与支持。在隔离病区,面临生死,也使责任经受考验,让人性熠熠生辉。
接出密切接触者
李建明是肝病消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1月31日,李建明作为第三梯队骨干,进入隔离病区工作。除了在病区的日常医护工作,他们还承担着120转运确诊、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任务。
2月6日下午,正在隔离病房的李建明接到医务科电话,指派他们去恒泰盛都小区转运一名密切接触者。李建明心里“咯噔”一下,恒泰盛都是他家所在的小区。容不得多想,李建明换上装备就出发了。从南门进入小区,正好经过自己家的那栋楼,李建明抬头看见媳妇和孩子正扒在窗口张望。但是,她们没认出来穿着厚厚隔离服的李建明。当天去了两辆救护车,分别转送了恒泰盛都小区确诊病例的两个孩子。虽然也很担心家人的安全,但工作时间紧张,容不得李建明给家里打电话,也不敢告诉她们自己的工作。
最忙的时候,李建明一天转送过4个患者,从早上八时多忙碌到下午,全程不能脱下防护服,就这样闷的一身汗地跑前跑后。每次出车回来,车辆要进行50分钟的消杀,这个时候,李建明才能稍微休息一会儿。但是,因为不能吃饭喝水也不能上厕所,长时间穿着防护服工作,对他们而言,是对身心的巨大考验。
虽然奔忙在最危险的一线,李建明觉得这都是作为医务工作者该承担的责任而已。虽然患者不知道将他们安全转送的人是谁,但李建明希望他们能感受到防护服隔不住的温暖和鼓舞。呼和浩特市另一例确诊患者也是李建明转送的。将患者送到定点医院后,李建明朝他大喊:“加油!早日康复!”这名患者也用加油的手势回应他。
几天后,李建明听说这位患者恢复情况良好,还接受媒体采访,并在抖音上发布自己住院的情况。患者信心满满的状态,让李建明很感动。患者的好转,也同样会给服务他们的医务工作者最大的鼓舞。
三姐弟齐上前线
“您那里有防护服吗?我院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收治定点医院,现急需防护用品,请您尽最大努力帮助协调解决一些,以解我们的燃眉之急,谢谢!”“有医用口罩吗?有护目镜吗……”自从疫情发生以来,药械科主任杨冬爱每天就这样一直接打电话,不停地联系着器械生产厂家、器械供应商。
今年春节,杨冬爱和同事们就在医院度过的。她把生活用品拿到了医院,准备好随时应对突发状况。过年前一周,她刚刚做过手术,但一周后就投入了高强度的工作中。杨冬爱负责药械工作十多年了,拥有很多的资源,即便这样,因正值春节,各供应商都休息了,厂家也都停产了,不断地打电话协调,她着急上火,声音已经沙哑地发不出声音。
而杨冬爱的两个弟弟也在一线工作。2月4日,杨冬爱的小弟、结核科主任杨向前带领着他的团队进入发热门诊。“发热门诊是防疫的第一道正面防线,一定得守好。”杨向前说。他们姐弟三人都是经历过17年前抗击非典那场战役的,所以这次面对疫情心态都很平稳,也很有信心。17年前非典时期,杨向前做流调工作,因此这次把守发热门诊这个前沿阵地,杨向前对患者的接触史和病史的了解更有经验。
在发热门诊,除了常规问诊和检查,还要密切联系患者属地相关部门及后方的专家组,以便做出准确判断,工作量比平时要繁重很多,大家严阵以待,绝不让一个病毒的携带者流入社会。
2月11日,杨冬爱的大弟弟、重症医学科主任杨向东将科室的患者安置完,也进入隔离病房。隔离病房的病人被分成三类:发热,但症状不明显的;有症状的;有密切接触史的。杨向东作为重症医学科的带头人,他的病区承担着医疗任务最重的部分。重症医学科的进入,给了整个病区保障和安全感。
姐弟三人一同奋战在第一线,他们耄耋之年的父母也给与了儿女鼓舞和支持。父亲九十岁了,军医出身,一辈子跟传染病打交道。母亲85岁,是呼吸疾病专家。在家人微信群里,老人一直嘱咐儿女们,要对患者耐心和关爱,并告诉他们医护工作中应注意的细节。这一家五口人,都是防疫第一线上最坚定无畏的战士。
夫妻俩同进隔离病区
53岁的冯铁柱主任带领首批18名医护人员,在大年初一的凌晨进入隔离病区。冯铁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长期服用着两种降压药,但是疫情当前,他还是领命打了头阵。他觉得自己身体还扛得住,“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了,这个时候我不上,让谁上?”冯铁柱对记者说,“2003年非典时,我就是主任了,当时也带着科室医护人员冲在第一线,我有经验也有信心。有我在,科室里的年轻人不害怕。”
进入隔离区的第一个夜班,是冯铁柱上的。冯铁柱想,过年了让年轻人们休息吧。却没料到收治病人的任务,那么快就来到了。1月25日凌晨,两名疑似病例患者被送到隔离病房,这也是后来被确诊的呼和浩特前两例病例。已经下了夜班的冯铁柱马上带着医生赶到病房,这两名患者中,一名症状不明显,另一名有轻微咳嗽和发热,情绪较为稳定。第一次与病毒的正面交手,就这样拉开帷幕了。经过与疑似患者的接触交流,患者的恐惧心理得到缓解,医护人员的心态也逐渐平和了。
冯铁柱说,这两名患者确诊后被转送到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前几天,冯铁柱还对他们进行了回访,他们两人恢复情况良好,这极大地鼓舞了隔离病区里的医护人员和患者们。连日来,中西医结合科负责的病区,已经接诊了30多名留观患者,这些患者症状普遍较轻,医生们除常规治疗外,还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对留观患者的心理疏导也是至关重要的。冯铁柱说,很多留观患者进入隔离病房后,都有焦虑的表现,而在外面的患者家属也是一样。医护人员就要不断地向他们介绍最新的治疗情况,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14天的隔离病房的工作,第一梯队的医护人员表现得非常棒,尤其是第一次进入隔离病房工作的年轻人,也毫无畏惧,出色地完成任务。
作为主任,冯铁柱坚持每天亲自去查房。他说,要给医护人员和患者信心,看到老同志在前线,大家心里都踏实。但年龄最长的冯铁柱,其实在隔离区工作,需要克服的身体不适最多。冯铁柱告诉记者,在医院的工作群,一张他在隔离区输液的照片刷了屏,但其实还有一张他刚脱下防护服,头晕恶心难以忍受的照片,他嘱咐医护人员不要外传。他说每次穿上防护服工作五六个小时,都是对体力、耐力、心理承受能力的极大考验。憋气、出汗,长时间不喝水都会让医护人员觉得头晕恶心,但没有一个人说自己坚持不了。
冯铁柱的爱人、检验科医生岑枝梅一直担心他的身体。可岑枝梅每次发微信询问,冯铁柱就回复“我没事”这样寥寥几个字。一周后,岑枝梅也进入隔离病区工作。虽然都在一个区域,但两个人并不能见面。化验患者的血液标本是一项高危险的工作,但岑枝梅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科室的共同战役中,这对年过半百的两口子就在各自的战斗岗位上全力工作,虽不见面却并肩作战。
2月8日,岑枝梅等第一批27名进入隔离病区工作的医护人员完成了自己的值守,走出了隔离区。夫妇俩戴着口罩,戴着大红花在医院门口照了张合影,这将成为两人共同战斗的永久回忆。
虽然轮岗休整,但冯铁柱其实还很忙碌。他要作为专家组成员,继续远程会诊病人。冯铁柱说,这几天他还要写一些在隔离病房工作的总结和心得,将这次对战新冠肺炎的经验记录下来。疫情的防控还没到能放松的时候,结束隔离观察后,他做好了随时再次进入病区的准备。(文/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查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