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养牛过上“牛”日子

在贫困户中,因缺资金、无技术致贫的不在少数,喀喇沁旗河南街道蒿松沟村的朱广瑞就是其中一个。

2016年,朱广瑞的母亲病重,孩子在念书,为给母亲治病,几个月下来,家里的积蓄都花光了,这个本来还算殷实的家庭一下子成了贫困户。那一年,他被蒿松沟村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当时心里想,以后日子该咋过呀。”朱广瑞对记者说。这个时候,扶贫干部来到他家,帮他谋划脱贫思路:“你原来也养过牛,现在刚好有养殖政策,也有养殖技术培训班,你去听听,看看能不能通过养殖脱贫。”听完那期养殖技术培训,朱广瑞心里有了打算:“我有经验,养牛是个不错的出路。麦糠和玉米秧能做草料,盖牛棚也有地方。”

有了打算就有了实际行动。2017年,朱广瑞借钱买了3头基础母牛,建起了牛棚,获得了2.1万元到户增收资金。

清扫牛舍、喂料蓄水、铡草清粪……每天清晨五点多,朱广瑞夫妻准时在牛棚里忙碌着。朱广瑞喂牛的草料有麦糠和玉米秧,为了获得更多的玉米秧,朱广瑞将家中的13亩地全种了玉米。他说:“玉米可以卖钱,留下秧作为草料喂牛,一举两得。”

提起养牛,朱广瑞滔滔不绝:“每天五点多钟就得起床伺候它们。等它们休息了,我还要贪黑清理牛舍,做防疫。最辛苦的就是母牛下犊的那个晚上,我成宿蹲守在牛棚里,生怕有什么闪失。当我看到牛犊出生的那一刻,别提多高兴了,我知道这么久的努力与等待终于迎来了回报。”

近几年,基础母牛市场一路走俏,再加上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几年的光景,他不仅还清了欠款,“牛”生意也像滚雪球似的越做越大。今年,朱广瑞家基础母牛最大存栏量达到14头,靠着勤劳肯干走出贫困阴霾的朱广瑞终于如愿拿到了那张“脱贫光荣证”。

“2019年卖了两头牛,今年又卖了一头牛。它们可是我的‘摇钱树’,咱能脱贫致富都是它们的功劳。”朱广瑞抚摸着小牛犊感激地说:“是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让我重新站了起来,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我们还有打扫卫生的公益岗位,一年能收入9000多元,同时还享受着小额贷款补贴,该享受的扶贫政策都享受了。党的好政策让我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门路,我相信只要努力一定能致富奔小康。”(记者 王琳 特约通讯员 孙伟 通讯员 祝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