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蓝,水清清,阳光下的湖面镶层金。牛儿在长着水草的小湖边自在徜徉,吃草不愁饮水无忧,荷花、水莲在水中深藏、扎根成长,更有螃蟹、小龙虾在小湖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一场夏雨过后,空气愈发清新,在一片又一片的小湖边时不时能听见牛叫声、鸟鸣声……
目睹此情此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句用来形容西湖的诗句瞬时浮现在记者眼前,谁能想到这幕江南水乡才有的景象竟然出现在位于库布其沙漠腹地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呼和木独镇巴音温都尔嘎查牧民那仁满达胡的牧场里。那仁满达胡是蒙古名,意思为“太阳初升”,景如其名,这片“沙漠水乡”处处写着希望。
库布其沙漠腹地里的小水湖水清草美。(记者 余健摄)
过去并不是这样的。这片“沙漠水乡”的主人那仁满达胡告诉记者,自己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以放牧为生。“过去这里就是一片荒芜的沙漠,草料要从十多公里以外运回来,有水的地方也很少,喂二十来只牛都很困难,经常就得人工挖水窝,很费事。村里那会养牛的只有四五户,因为确实不好养。”
除了沙害,那些年让那仁满达胡闹心的还有水涝。杭锦旗是全国黄河流经最长的旗县,总长249公里,年过境水量约310亿立方米,每年要经历流凌封冻和流凌开河,凌汛期长达120天。作为旗里临近黄河的嘎查村之一,巴音温都尔嘎查农牧民每到凌汛期就像如临大敌。“我们村里有一些河头地,虽然面积不大却是我们农牧民的重要口粮地。那些年遇到汛期,我们全嘎查的人就会拿着铁锹整日整夜地守在河头地旁,用传统的堆土法来守护地里的作物。”那仁满达胡回忆道。
情况转变从2013年开始,为缓解防凌防汛压力和生态水资源短缺的难题,变水害为水利,当年,杭锦旗邀请了权威部门专家到实地勘察论证,还委托黄河勘测设计有限公司编制了《杭锦旗库布其沙漠重点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于2014年凌期首次将凌水成功引入库布其沙漠腹地。同时邀请中国水科院院士王浩及相关专家团队现场对项目进行了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在黄河凌汛高水位时将凌水引入沙漠低洼地,形成水面,改善沙漠生态环境,达到减轻防凌压力和治沙双赢目的,变水害为水利,方案总体可行。”
而对于那仁满达胡来说,看得见的效益在2015年显现。2015年以来,杭锦旗政府筹资4000多万元,在黄河南岸总干渠22公里闸建成分凌引水闸1座,新建引水渠38.5公里,建设生态围堤17.92公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项目连通功能,继续延长生态围堤10公里。截至目前,该项目累计分凌引水2亿多立方米,形成湿地近100平方公里,有20多种植物自然恢复生长,10多种水鸟在这里长期栖息。
那仁满达胡家8800亩的牧场就得益于这个项目。“2015年我家牧场里的水就多了许多,当年草长得特别好,比现在都好。”不过那仁满达胡也表示,刚开始自己也有疑虑,怕引水后牧场会盐碱化,连过去都不如。“但我相信政府、相信专家,后来事实证明我们的疑虑是多余的。”那仁满达胡说。草有了,水有了,那仁满达胡养殖的信心又回来了。引水后不久,他又买了十几头母牛,心想有一天自己家的牛能上百就好了,“没曾想到如今我家的养牛规模能达到六七百头。嘎查里养牛的牧民也增加到四五十户,这都多亏了引来的黄河凌水。”那仁满达胡憨厚地笑着说道。
而让这位牧民更想不到的是,自己有天居然在沙漠里养起了螃蟹。那仁满达胡告诉记者,自己向来敢想敢干,看着自家牧场里越来越多的水,身为牧民的他琢磨起了水产养殖。“2016年,我尝试在水里养鱼,可是水域面积太大,且自己缺少养殖经验,好多鱼都游跑了。2018年,我和专业团队合作试着养螃蟹,因为螃蟹不会乱跑,效果不错,去年扣除成本还赚了十多万。”尝到甜头的那仁满达胡今年又买了120多万只蟹苗,养起了100多只鹅,还新买了小龙虾,种上了荷花、水莲。据他自己估计,今年光螃蟹就有望增收三四十万元。“一定要用好这宝贵的水,一滴也不要浪费。去年螃蟹养殖成功了,今年再看看小龙虾、荷花、水莲长势如何,回头再摸索再投资。”那仁满达胡告诉记者,现在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这水和草带动大家一起富起来。“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如今水、草都有了,只要大家肯下功夫,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话语中满是“太阳初升”的劲头。
那仁满达胡在小湖里养起了螃蟹、小龙虾。(记者 余健摄)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杭锦旗将把水生态项目区继续向下延伸扩展至七星湖,有望形成湿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中途再建设2条退水通道,与黄河南岸总干渠、总排干相接,送入杭锦淖尔蓄滞洪区,然后再退到黄河。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区域水系的互连互通,有效缓解生态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将在库布其沙漠北部边缘形成一条宽约5公里的“绿色屏障”,从而有效减少入黄泥沙,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为内蒙古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增光添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