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内蒙古科协组织的“全国创新争先奖”推选工作中,发现了这样一些在各个岗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科技工作者,他们以不懈地追求致力于各自的科研项目,把科研梦想变为现实;他们扎根在科研生产一线,把科技这篇文章写在北疆广袤的大地上;他们站在不同的岗位,坚守着相同的初心,用责任担当书写着人生的芳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教授田建军从事健康乳制品与肉制品的开发、益生菌的功能性评价及其应用等领域的研究,这一干就是20多年。工作期间,研究开发了特色发酵乳制品、发酵肉制品。其中主持的发酵肉制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示范项目,从自然风干肉制品中分离乳酸菌600多株,促进了传统牛肉干向现代化加工技术的转变。“科技工作者不仅要从事科学研究,拿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回报社会,而且还要积极承担起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这是田建军一直坚持的原则。多年来,他积极参加内蒙古科协组织的“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等活动,编著科普图书,积极帮助企业和农牧民解决生产加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牧民的一致好评。
防疫战也是科技战。可以说,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与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医学工作者的迎难而上密不可分。内蒙古人民医院的刘卫平博士作为自治区医院感染学学科带头人,在疫情防控期间,培训近400个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她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在开展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间隙,刘卫平还依托网络平台科普防疫知识,编撰新冠肺炎专著,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论文数篇,总结推广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与刘卫平一样,现任包头医学院中医针灸研究所所长的布赫巴雅尔作为包头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治疗组中医专家组组长,多次深入一线定点医院会诊确诊病人,全面参与救治。从医30年来,他不断努力、传承创新,深入开展临床科研工作。截至目前,他获得科研成果奖项3项,发表学术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现今,我们身处一个万象更新的大时代,新发展热火朝天,新课题层出不穷。科技人员如何将科研技术落地北疆草原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全区科技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工作站研究员包呼格吉乐图,大学毕业30年来运用所学知识长期深入生产一线,示范推广畜牧业生产先进技术,参与主持完成了牛羊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模式化养猪、畜禽新品种培育、地方良种选育与保护、奶牛繁育等多项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推广项目。同时,他通过技术服务帮助284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之力。
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副局长徐宏伟是河套水利行业中一名既有电子技术专业学历,又有水利专业学历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专家。他研发的适应灌区各种自然环境与水流条件下的水情信息采集系统、渠道流量自动测量系统等设备,在灌溉管理、水资源监测、水生态保护等方面广泛应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了行业运行效率与科学决策能力,实现合理调度、安全输水、科学用水,使得河套灌区信息化建设、运行管理工作走在了全国水利系统前列。
在我区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活动中不仅涌现出一批先进个人,而且涌现出一批优秀团队。伊泰集团的煤基精细化学品产业创新人才团队,开展的特种蜡、α-烯烃等项目研发工作,对我国煤化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如今,创新浪潮,在北疆大地奔涌不息,科技工作者把对科技的热爱,对人民的情怀,融入点滴工作之中,以实际行动弘扬了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他们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主战场,践行“科技兴蒙”行动,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