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回到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地方

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情暖百姓

讲述人:林西县统部镇碧流汰村第一书记 鞠嘉昕

人生所有猝不及防的相遇,都是一个故事的开始,这个故事要从2019年5月说起,当时我接受组织委派,开始了我的驻村生活,而我驻村地点,则是我的老家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统部镇碧流汰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碧流汰是蒙古语地名,翻译成汉语是“磨石沟”的意思。进入位于统部镇西北部的碧流汰新村,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房子,这里是建立于2017年“三道村三道户”项目,也是幸福互助院一个可以让老人颐养天年的地方。在往里走就是头道城子,它名字源于金界豪遗址。再往里走就是沟门村,因山上有大量制作石磨、碾子的原材料而得名,这么人杰地灵的地方,2019年仍然有135户,256人为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

刚到碧流汰村时,由于贫困户多,居住小组又分散,用一个多星期时间才走完所有村组,了解了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家有几亩地?儿女都在做什么?2019年五小工程的养殖收入情况?目前生活上有啥困难等等。为了在短时间内更快的记住贫困户,我自己做了一个“回忆录”——用照片+文字的的形式,更好的做到“门清、脸熟、情况明”。

“驻村”首先是“驻”,只有静下心驻下来,才能有时间去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村情民意,从而制定对策,帮助解决问题。就这样我的驻村时间从5天到10天,从10天到半个月,慢慢的我与父母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

“喂?老丫,咱们的文具用品超市被你爸我俩兑出去了,在离你村部不远处买了一个院,以后你能天天回家吃饭了,”妈妈打电话说。当时听的我头脑翁了一下,“妈!你和我爸想什么呢?这么大的事咋不给我商量一下,你们年纪大了,在村里怎么生活?”“你一个姑娘家,在村里工作爸妈不放心,这么久回家一次妈想你啊!”。就这样我的家从农村搬到县里又从县里又搬回农村,想来人生本就是一个圆,兜兜转转,最后还是会回到原点,回到我出生的地方,回到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地方。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有了最小“国”的支持,必须干好千万家的工作。

碧流汰村陈瑶是个孤儿,确切的说是有母亲的,母亲智力有问题又远嫁,至今没有联系上,爷爷奶奶也在前年相继去世,目前寄住在亲戚家,因母亲的原因,一直没有申请到农村孤儿育养补助,2020年疫情过后我多次带着陈瑶与镇民政办协调,目前我们已将相关手续交给镇民政办等待审批结果。

在互助院走访中了解到,很多老人因为行动不方便,剪头发,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了解这个情况后,我学习简单的剪发技术。父亲则成了我第一个顾客,就这样第一书记理发店也正式开张了!

姑娘来了!鞠书记我是一号,先给我剪,哈哈哈,就这样,一个月一次的剃头时间也成了我们盛大的宴会,在这个过程中,我和贫困户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

“现在我们老有所养,在政府的帮助下,过上了幸福生活,儿女们都可以全心工作了,我们也没有后顾之忧了。”互助院徐玉海老人说。

“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鼓励贫困户通过双手苦干、巧干致富,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看见身边的榜样。2019年碧流汰村的五小工程大部分是养殖,王振廷家4则是最好的例子。由去年的4只羊已经下了8只小羊羔,今年的六小工程也他们家又买了4只羊,付玉成一个劲的说:“现在政府对我们大力帮助,现在看病也花不了那么多钱,经济负担也没有那么重了,感谢国家,感谢党!”

在这一年的驻村中让我懂得了,脱贫攻坚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应该带着感情和责任去扶贫。要勤入户,常唠嗑,才能细致地了解了民心、掌握了民意,摸清了群众最期盼、最迫切的诉求,激发内生动力,才能为精准扶贫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贫困村村情千差万别贫困现状表现不一,致贫户贫困原因各不相同,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们要切实增强守土有责的意识,牢记责任摆正位置,主动融入做到:“善思、善问、善跑、善干、善廉”,更好地与民交友、为民服务,扎实做好精准识别,精准扶贫各项工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