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保护主义、技术变革、要素成本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供应链格局正在加速调整。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趋势加速演进,跨国公司更加重视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全球供应链面临重构。在此背景下,准确研判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竞争优势的演化方向,并采取有力举措不断夯实和提升竞争的优势地位,是需要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准确研判竞争优势演化方向
从中长期看,一国在全球供应链中能否获得优势地位,从根本上取决于是否具备完善的产业体系、高效的生产能力、广阔的市场空间、优良的制度环境等要素和条件。当前,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难以被替代。具体来看,我国产业规模大,2001年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逐步升高,在2018年达到23.5%;配套体系全,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这种由高度专业化分工和大规模协作形成的供应链具有较强的韧性;市场潜力足,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大,拥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巨国效应”;制度环境优,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形成,在全球营商环境排名中的位次迅速提升,对全球企业形成了较大的吸引力。这些都将促进全球企业与我国开展更深更广的供应链合作,也决定了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供应链正在加速重构,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优势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由“低成本”优势转变为“高性价比”优势。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逐渐弱化,但同时要看到,我国在劳动生产率、供应链效率和营商环境等方面的“高性价比”优势日益凸显。据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测算,2018年,中国劳动生产率达到13700美元/人,年均增速(2009年至2018年)达到7.7%,高于全球平均增速(1.36%)6.34个百分点。同时,我国供应链效率排名亦位居同等收入水平(中等偏高收入)国家首位。还要看到,我国营商环境排名明显提升。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排名升至第31位,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之一。劳动生产率和供应链效率提升、营商环境逐步优化等,都是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的重要因素。未来,我国的“高性价比”优势将对全球供应链形成较强吸引力。
由规模体量优势转变为创新应用优势。我国以往依靠大规模组装、低价格竞争参与全球供应链的发展,这一态势已经随着成本优势的弱化而表现出动力不足,但同时要看到,我国发展空间大、应用场景多、创新应用强的优势日益凸显。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先进技术市场应用和产业转化的重要地区,国内市场纵深广、层次多以及消费者需求多元等特点,能够给予产业生存发展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具包容性的环境。市场资源的充分供给,将促使更多企业加速集聚。与此同时,创新资源的供给丰富,将为供应链提质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我国科技创新优势不断增强,在高速铁路、高速计算机、量子通讯、5G网络、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还要看到,我国在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和治理体系建设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为下一个阶段的供应链智能化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基础市场环境,这同样将吸引全球创新企业加速集聚,推动我国从生产制造基地向全球供应链创新应用高地转变。
由广度拓展优势转变为深度主导优势。受国际经贸格局调整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跨国公司越来越倾向于供应链全球分散化布局,以此降低对单一国家和供应商的依赖。这将导致全球供应链链条长度逐步收缩,供应链格局将逐步趋于区域化、本地化,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供应链辐射全球市场的“广度”。但同时要看到,依托充满活力的国内市场和亚洲区域市场,我国在区域市场的拓展深度和主导影响力可能得到凸显。在更加聚焦于区域化、本地化的发展趋势下,全球供应链将进一步围绕全球主要市场布局。一方面,中国市场庞大,对最终消费品和中间品具有巨大需求,产能远离中国则意味着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本会增加;另一方面,亚洲市场十分活跃,而我国已经形成了与周边国家协同配合的供应链格局。顺应全球供应链分散化布局的大趋势,我国与亚洲国家间将建立起更紧密的供应链网络,并依托强大的供给能力和需求市场不断夯实区域内的深度主导优势。
由“国内制造基地”优势转变为“全球制造网络”优势。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主要基于本土优势。近年来,受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发达国家推动制造业“回流”的影响,我国“国内制造基地”的优势趋于弱化,但同时要看到,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快,海外供应链战略布局初步完善,我国供应链“内外协同”的竞争新优势正在形成。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9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共有2.7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共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4.3万家,分布在188个国家(地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累计对外投资存量位列全球第三位。其中,制造业投资涉及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制造业领域主要门类,遍布全球70%的国家。这些海外企业与国内企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关联,此次疫情期间,海外企业在保供给、保渠道、保市场等方面均有较好表现。这意味着我国供应链优势将随着制造能力向海外延伸而进一步增强,推动基于国内制造能力的供应链优势进一步拓展为基于全球制造网络的供应链优势。
不断巩固提升优势地位
面向未来,应坚持底线思维,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巩固提升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
一是厚植产业集群发展根基,增强供应链竞争力。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和完善的制造业配套体系的优势,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对内外资企业的吸引力,做优做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升供应链竞争力。具体来看,需加强规划引导,提升协作配套能力,根据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产业供应链强链规划,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纵向合作和相关产业链企业之间的横向互动,提升供应链协调能力和响应速度;完善制度环境,提升创新应用能力,顺应供应链创新发展趋势,积极完善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领域的制度设计,为供应链创新应用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继续深化开放,提升包容发展能力,进一步放宽准入限制,完善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培育更具开放性和包容度的供应链体系。
二是发挥数字经济竞争优势,培育供应链创新力。要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向智能制造转型,提升柔性生产能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要突破数字经济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产学研用融合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更加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降低产业链高端环节对外依存度;要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链,发挥在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优势,进一步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商业应用,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新集群,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
三是跟进跨国公司全球布局,提升供应链“黏着力”。在跨国公司更加重视供应链分散布局的情况下,国内上下游配套企业若能采取“跟进”策略布局全球市场,在积极“引进来”、保证国内制造业根基稳固的同时,通过制造、研发及营销等多领域的内外协同,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将能够增强我国供应链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黏着力”。对此,要精准发力推动高水平“引进来”,提升供应链发展水平,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的范围,吸引更多跨国高技术产业、高技术环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到中国布局;要积极构建与跨国公司更紧密稳定的供应链关系,继续夯实已经形成的产业配套优势,鼓励企业跟随跨国公司到重点区域和国家布局,在细分领域做精做专;要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供应链布局,抓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国内产业和海外产业之间的供应链联系,提升我国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要提升供应链全球布局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建立更符合供应链全球布局及发展的“走出去”制度框架,实现内外联动发展。
(作者:张威,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