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关键核心技术是强国之基、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不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指出,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必须念好“人才经”,充分激发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应对世界变局,培养核心技术人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挑战,我国必须将培养大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人才放在重要位置。把创新精神培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小学阶段注重激发引导学生的创新兴趣、科学意识,将科学和创新教育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兴趣、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高等教育阶段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保证基础研究队伍的源头供给。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综合能力、国际视野的一流青年创新人才。切实解决青年人才创新发展的环境制约瓶颈,回答好“钱学森之问”,让全社会创新的涌流不断迸发。
尊重人才需求,加大激励力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重视满足核心技术人才的物质需求,建立匹配核心技术攻关的薪酬制度。进一步提高核心技术人才的薪酬待遇,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薪酬激励机制,保障潜心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能够获得体面的报酬,拥有稳定的预期。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依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通过股权期权激励等方式,不断激发核心技术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充分激发核心技术人才的创新活力。
瞄准不足,优化人才支持评价机制。关键核心技术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门槛、长周期、人才密集与颠覆性等特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需要一流科研组织人才和科技评价体系支撑。建立健全以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核心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加快推进分类评价,基础研究领域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探索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突出评价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避免唯论文、唯专利、唯项目等片面量化评价。建立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尊重和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让不同岗位、不同贡献的人才都能得到科学评价。整合和优化国家层面各类杰出人才计划,加强创新群体和团队建设,优化完善人才梯次结构,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真正担当起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时代重任。
胸怀天下,拥抱全球英才。当今世界,高层次创新人才已成为一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已成为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关键要素。国家间竞争的焦点已从过去的自然资源、原材料的争夺,转向对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的争夺。必须充分认识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要聚四海之气,集八方之力。应胸怀寰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引进凝聚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不唯地域、不唯国别引进海内外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与创新团队,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型人才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和华人专家。激励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的自主创新,促进技术创新和学科发展。对引进人才要充分信任、放手使用,支持他们深度参与国家计划项目、开展科研攻关。对国家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打造一流发展平台,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掌握发展主动权,以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引领国家高水平创新。
优化生态,营造宽容失败的氛围。科学探索中,错误在所难免,失败亦是兵家常事。关键核心技术一般在未知领域进行研发与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科研资金和人力资源,并要经历漫长的研发周期,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失败的风险。允许冒险试错,开展学术讨论和学术批评不可或缺,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进行长期技术积累才能有所突破。建立容错机制,让科技人员有尊严、无顾虑地从事科学研究。在全社会宣传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人才的极端重要性,弘扬大胆质疑、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营造“识才、爱才、用才、护才”的良好环境,培育好有利于关键核心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土壤”。
(作者:樊继达,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部教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