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薯光产业”助农奔小康

一大早,赛罕区榆林镇苏木沁村的村民段文涛就开始在榆林镇马铃薯创新创业园苏木沁种植基地忙碌起来。

“这几天算是最忙碌的时候,地里的马铃薯也即将成熟,马虎不得。”段文涛一边擦着头上的汗水,一边笑着说。在这里,段文涛还有着另一身份——榆林镇马铃薯创新创业园苏木沁种植基地的临时管护人员,他在基地工作,每月大概有3000多元的收入。

八月,正是马铃薯即将收获的时节。榆林镇苏木沁村马铃薯种植基地也将迎来丰收。前不久,在榆林镇马铃薯创新创业产业园互联网+马铃薯科技种植现场观摩会上,中国薯网工作人员现场走进田间地头,选取5个点对马铃薯进行取样测产,测量结果预计亩产6000——8000斤。

看着一袋袋测产的马铃薯,榆林镇党委副书记徐志宏喜不自胜,仿佛已经看到了村民们增收的喜悦,“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马铃薯一定会成为榆林镇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豆豆’,农民也能真正享受到‘互联网+精准脱贫’带来的红利,马铃薯种植产业也一定会成为全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薯光产业’。”

“榆林镇马铃薯创新创业产业园是榆林镇打造的特色有机项目,由中国薯网进行现代化管理,在种植、管护、销售等方面,实现了互联网+马铃薯的新模式。”中国薯网常务副总裁郑健介绍,“中国薯网通过流转农民的土地形成种植基地,实施精细化管理,同时,在切种、播种、收获、后续分选等各个环节就地使用村里的劳动力,带动村民增收。”

据了解,榆林镇马铃薯创新创业产业园一期由苏木沁种植基地和古力半种植基地构成,共计1800亩,其中主栽培马铃薯,轮作作物有青储玉米、葵花。产业园前身为榆林镇马铃薯标准化种植试验示范基地,2019年在榆林镇红吉讨号村种植108亩,2020年导入中国薯网马铃薯大数据平台和CFIS模式开展互联网+科技种植。

“产业园模式是三产融合发展的具体操作办法及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郑健告诉记者,马铃薯科技的创新点在于,一是技术数字化,种植标准化;二是不同领域的科技成果集成应用;三是保护绿水青山,实现规模化大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CFIS模式是中国薯网首创,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大宗农产品三产融合解决方案,系统性地解决了供应链风险控制和连接,是马铃薯创新创业产业园运营的核心和灵魂。”郑健说。

发展互联网+马铃薯产业只是榆林镇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缩影。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榆林镇地处首府二级水源保护地,在产业发展上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越来越跟不上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大量的农民外出打工。

如何能有效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也成为近年来榆林镇一直思考的问题。

榆林镇党委书记狄明告诉记者,榆林镇结合实际情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绿色产业立镇、文化产业兴镇、三产融合强镇、宜居环境亮镇、社会和谐稳镇,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方针,在总体产业发展上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据了解,榆林镇确定并开始实施的5个重点项目中,建设现代农田种植基地位于首位,并按照“一整合(整合土地资源,建设高标准农田)二优化(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种植结构)三提高(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现代化水平,提高整体效益)”的目标,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目前,二道河、陶卜齐两个村9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开始实施。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上,改变单一种植结构,融入加工、观光、采摘等,从多方位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优化种植结构上,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年内引进了香草种植,在三应窑村已试种640亩,并推广中草药种植1000亩;依托中国薯网打造的“红吉薯”品牌马铃薯种植面积已扩大到3000亩;潮岱村稻田养蟹年内也扩大到130亩;河南村大蒜种植也喜获丰收。榆林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呈现出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的态势。

“政策好,项目多,让我们农民对小康生活也有了更多的期盼。”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马铃薯田,段文涛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浓。而在他头顶的上空,来回喷洒着农药的无人机不时飞过,开着白色花朵的马铃薯田则泛起阵阵绿浪……记者刘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